三、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新的媒介环境迫切需要新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也就十几年的时间,媒介素养教育的框架还未搭建成熟,研究基础还不稳固。而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多的是传统媒介素养教育,新媒介素养教育还未全面展开。
因此,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利于媒介素养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还利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这也要求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亟待开拓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
(一)媒介素养教育思维和范式的转变
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式是以“保护主义”为起源,即抵制流行文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培养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提高受众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服务自我[4]。直到今天的新媒介环境,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依然没有大的改变,作为受众的青少年依然被视为受媒介信息危害的高危人群。
而实际情况是,在新媒介环境下,以微博、SNS社区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传播模式和受众的角色,参与式文化已渗透到青少年的媒介接触行为中,青少年参与传播的热情使得新媒介文化异彩纷呈。换言之,传统媒介素养教育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和媒介环境已发生改变,如果媒介素养教育还无视这种改变的话,媒介素养教育将与现实脱轨,其开展和推广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因此,新媒介素养教育要在传统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加入新媒介素养要求,进行扩展和提升,要进行范式的转变,在参与式文化背景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行为。
(二)政府、媒体、学校、家庭共建教育体系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各方面的介入和参与才能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支持、鼓励相关研究单位、公益性组织和社团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调研,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尽快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相关课程成为青少年必修课程;培养一批拥有较高媒介素养和能力的教师。
其次,媒体应积极开展媒介素养的宣传和教育。可通过建立专门的媒介素养网站等方式宣传媒介相关知识,增强青少年对媒介的参与和使用能力。
再次,学校应发挥媒介素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加入到现有课程体系当中,例如,可将有关新媒介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融入到课堂内容中去,可训练学生如何在网络中的文学社区或博客中发表和共享自己的作品,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真切地了解新媒介。
最后,家庭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在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据2013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至2012年底有91.7%的网民在家中上网,较上年底提升了2.9个百分点,显示出家庭互联网接入率的提升。由此可见,家庭是中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场所,父母的新媒介素养直接影响青少年对媒介的使用,因此家长要提升媒介素养,辩证地认识新媒介,指导和教会孩子掌握新媒介。
(三)青少年在媒介传播中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青少年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要积极地进行媒介知识的自我学习、媒介能力的自我培养和媒介品质的自我修养。在新媒介的参与中完成对新媒介的认知、对信息的判断、对道德的提升。
四、结 语
今天的中国,城乡贫富差距的扩大,新媒介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城乡青少年“信息鸿沟”,而且这个“鸿沟”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因此对媒介素养教育者和研究者而言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http://www.cnnic.cn.
[2] 焦红强.新媒介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2(4).
[3] 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4] 李德刚.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