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5期

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

闫翠萍

2013年05月16日13:4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环境发生了改变,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的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性大大加强。青少年的媒介接触行为也不同于在传统媒介环境下,产生了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由此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媒介;青少年媒介接触;媒介素养教育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观点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媒介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形式的改变和媒介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身处新的媒介环境,媒介的使用者不再是信息流通的最底层、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意愿的表达者,公民身份得以自我实现。新媒介的开放性、全球性、多元性、快捷性、交互性特征深深吸引了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增强、乐于挑战的青少年,但这些特征也造成了青少年信息选择的迷茫、自我认同的焦虑等问题。新媒介催化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理的不同步性。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应运而生。

一、新媒介环境样式

(一)新媒介与传统媒介融合,呈现多样性的形态

新媒介可以承载传统媒体所能承载的各种形式,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使得报纸有了音频和视频新闻,电视不再是单纯的线性传播,广播也有了数字广播,从视觉、听觉、形象思维方面把信息传递给受众。新媒介这种多媒体的特点、丰富的信息量、多样的呈现方式符合青少年对信息多元化需求的特点。

(二)受众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下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

互联网、手机、PDA、移动电视、IPTV、博客、微博、维客、以及各种社交类网站的开通和使用,一改以往由报纸、广播、电视传统媒体构成的相对单纯的传播环境。在新媒介环境下,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者和行为参与者。在以虚拟社区为平台和载体的环境中形成了特有的参与式文化。事实证明在我国参与主体即最活跃的力量是青少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3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年龄在10到19岁的网民占24%,20到29岁的占30.4%,学生这一职业群体网民占25.1%,青少年参与度高的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频都较2012年有所增加。可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青少年是网络这一虚拟社区的主要群体,虚拟社区正成为青少年彰显自由、表现个性、逃避乃至抵抗现实权威和压制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媒介强大的吸引力,传播环境的复杂和多样性,传播过程的不可控,对于涉世不深、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如何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高分辨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产生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是必须掌握的行为要求。即说明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青少年必须具备媒介素养,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重要而紧迫。

二、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媒介接触行为特点分析

(一)媒介接触频繁,但对媒体批判能力有待加强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青少年对网络、手机的频繁使用,较之以往可以更快捷地获得丰富的信息。从近一两年有些学者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情况调查中看到,被调查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至少1~2小时[2],了解信息是接触媒介的最主要动机[3]。

媒体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媒体对于人和社会的影响的了解等内容。由于青少年生活阅历单纯,面对海量的信息时判断能力不够,缺少质疑和思辨,多是被动接受媒体的观点和报道的事实,对媒体的依赖性较强。对媒介的使用多集中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缺乏多元化利用媒体验证信息的能力。对媒体的批判意识和质疑能力欠缺。

(二)参与性增强,但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

新媒介的传播形式和媒介文化的本质性变化,使得受众不仅仅是受众,而成为新媒介的生力军和参与式文化的创造者。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青少年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中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创造能力极大发挥,参与性大大加强,对微博和博客的热衷使用便是明证。

由于缺乏新媒介基本知识的必要引导,以及青少年道德和法律意识的薄弱,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例如: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69圣战——青少年网友非理性爱国,对韩国明星团体及粉丝进行爆吧、声讨等行为,造成网络运行秩序的混乱;2011年8月,一些青少年在“脸谱”、“推特”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和“黑莓通信手机”上发布谣言和煽动骚乱言论,导致事态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使人们注意到社交网站、微博、智能手机等新媒介成为犯罪工具,青少年成为了发起者、参与者和受害者。

(三)社交方式改变,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新媒介构建的虚拟空间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交方式,“宅男宅女”增多,网购代替实物交易,通过发微薄交流情感,发微信取代打电话。虚拟的网络空间使青少年表现出与社会的疏离,在现实社会中身份迷失,与他人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形成孤独、焦虑等不良心态,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由此可见,新媒体正以全新的样式影响着青少年,影响着媒介素养教育,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不能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要在内容与策略上有相应的调整。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