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疲惫中呵护理想
对于那些聆听着《东方时空》晨曲成长起来的观众来说,本书无疑是一次怀旧与回首。20年后的今天,当时《东方时空》创办者和“新闻打工仔”都已步入中年,脸上的皱纹重叠看时空的年轮,他们是怎样看待那段日子?20年前的选择、冲动、激情,以及那样一种青春的挥掷与不离不弃的梦想,是怎样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甚至人生?《东方时空》的诞生怎样改变了他们的成长路向?他们今天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回望20年前的青春,有何种总结与心得?……
对于初入社会、正在职场打拼的电视人来说,该书无疑充满了洋溢着青春与梦想的励志故事。周兵怀着“一定要做中国最好的导演之一”的梦想只身来到北京,成为第一批“北漂”,住的地方却连张床都没有;大年三十还要去采访,一天居然没吃饱饭,在擦干泪水回到地下室的集体宿舍时,发现白岩松两口子摆好了一桌年夜饭在等着大家。李玉也只是因为“不想每天生命是静止的”而放弃了济南电视台主持人的工作,“跳上火车”就来了。来了之后,没有老编导带你,大家都在忙——“你应该经受这种摔打,呵护不是一个做纪录片的人应该做的事情,你就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头去磨。”
二十年后的反思和再出发
《焦点时刻》制片人张海潮说,《东方时空》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它留下的一批人;一个是它留下的一种精神。20年过去了,这些人依然在;而这种精神,还在吗?
《东方时空》在1993年出现有它的必然性,它是1992年中国改革的诉求,是媒体对时代进步的回应,是电视人对自身价值的反思和认知,是对受众需求的充分尊重和真诚表达。20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知识新技术新媒体冲击着传统的形式和内容。但还有一些东西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作者张洁说:“一个好的时代是激浊扬清、除弊立新的时代,是不断为生命解除桎梏,使人的思想力、生命力、创造力最大化迸发的时代。新闻是时代的镜子,媒体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时空》20年聚合起来的个体回忆,不止于怀旧,不止于纪念。她是对青春的礼赞,对理想的呼唤,对自由的向往,对包容的赞美,对创造力的歌唱。回首,是为了向历史汲取力量,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前行。”
白岩松在书中也说:“回忆二十年前《东方时空》创立的时候,我们都感慨,很庆幸拥有了一段去做一个最棒的青年人的时代。今天,不该是守在中年人的岁月里头回望自己曾经有个多么牛的青春,然后感慨青春不再。生命从来都是这样,我觉得现在该思考的是,我能不能做一个很牛的中年人,下一步再过十年、二十年,再去思考,我怎么样做一个更牛的老年人,这才是《东方时空》的精神。”
张洁在后记中写道:“我喜欢‘点燃’这个动词。中国现在不需要形容词,需要名词,更需要动词。但愿“点燃·理想”会成为2013年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词。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