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媒新语境下电视文艺批评的立场坚守--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2013年·第2期

论传媒新语境下电视文艺批评的立场坚守

徐明卿 张雯雯

2013年05月23日14:31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我国的电视文艺批评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事业基础上,伴随着丰富生动的电视文艺实践发展起来的,主要围绕电视文艺作品、创作思潮、电视文艺现象等展开评析的理论。伴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强势发展,在人人皆可发声的自媒体时代电视文艺批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批评场域交织融合,批评主体趋向多元,这无疑有利于拓展电视文艺批评的话语空间;另一方面,与之相应的则是批评话语纷乱喧哗,批评标准参差不齐,批评效果良莠有别,暴露出身份消解的倾向——这些情绪化、自主式、带有浓烈娱乐色彩和消费倾向的大众化评论能否纳入到电视文艺批评的范畴?电视文艺批评的边界又在哪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许还有待持续的观察和思考,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即在大众化批评的众声喧哗中愈加需要发出专业批评的声音,愈加需要强调专业批评的价值。

同时,大众批评的勃兴也为我们审视当下电视文艺批评发展带来了启示——原来刻板教条式的批评话语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受众语境,这就需要更新批评理念,调整批评语态,提升电视批评的影响力。当然,在积极应对新形势尝试调整的同时还需要明确某些部分是必须要坚守不移的。电视文艺批评作为科学活动,其价值不在于凑热闹、赶时髦的应景行为,而是体现在长期批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批评体系与价值理念,这集中体现在所秉持的批评立场上。 总之,电视文艺批评作为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蓬勃发展的电视文艺实践、日益多元的文化思潮以及错综复杂的大众艺术格局亟需强化自我价值,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批评理论体系。其中,批评立场作为批评准则、评判视角、批评态度的体现与电视文艺批评的属性密切相关。因而,在我国当下复杂多变的媒介格局中重申批评立场的重要性对于明确电视文艺批评的性质与功能均具有现实意义。然而相对于电视文艺创作的蓬勃发展,电视文艺批评的开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批评滞后,丧失了时效性,使得社会影响力降低;二是角色定位模糊,吹捧或棒杀不断出现,部分甚至沦为丧失独立艺术品格的宣传工具;三是批评缺席和失语,面对错综复杂的文艺现象,缺乏科学理性的引导,不知如何应对和批评,特别是在重大的文艺现象面前失语,长此以往,势必损害电视文艺批评引领思想观念、社会风尚的功能;四是批评的干预性、引导力发挥不乐观,更多局限于学术圈层,未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有成为丧失现实价值的学术展品的危险倾向。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未能深入把握和坚持批评立场。

批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为批评的原则与标准。电视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的活动行为,必然要求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换言之,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正是电视文艺批评科学内涵的体现。关于电视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标准许多研究者都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这些成果共同丰富和建构了电视文艺批评的评判体系,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电视文艺批评标准的选择和制定,并不是主观随意的,而需要深刻把握电视文艺这一研究对象,在主观上符合电视文艺批评的目的性,客观上符合电视文艺创作的适应性,而目的性和适应性又建构起电视文艺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这实质上是批评理论体系中性质/属性—功能/价值—原则/标准—方法/策略四个维度之间互动机制的体现。

一、坚守弘扬主旋律,引领先进文化的时代立场

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电视作为最直接、最生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总是与现实世界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它在跟随外部世界变化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反映着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电视文艺无疑是电视诸多节目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从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和表现外部现实和人们的思想世界。

电视文艺批评的时代立场首先体现在紧密关注时代风貌,立足于当下,对社会发展、观念变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尽量具备追寻根源、探求本质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在错乱纷杂的现象背后梳理和挖掘本质性因素,确保电视文艺批评不与时代脱节。其次,时代立场也包含了加强电视文艺批评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时代的发展带来社会思潮和文艺观念的更迭,也使得电视文艺创作观念以及观众的审美标准发生变化。电视文艺批评的价值就在于对电视文艺的新理念、新现象注入时代视角,时代性的内涵包含着发展的要义,因而电视文艺批评应注重批评理念、批评视角、批评方法的更新,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应当主动投入到时代浪潮中去,积极响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电视文艺批评需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调整批评话语,具体阐释电视文艺作品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避免流于书面化、刻板化、政治化的说教和评判。再次,电视文艺批评的时代原则与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内在的联系。时代观念在马克思的文艺批评理论中有着鲜明的时代内涵和政治内涵。换言之,所谓时代立场并不是仅仅从现时维度思考,还应当具有历史的纵向观念。参照历史发展规律,敏锐地把握时代主流和基调,洞悉时代的发展脉搏,以此审视文艺创作方能生发出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电视文艺批评基于电视文艺实践,后者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敏锐地对当下社会现实、大众心理、文化思潮等进行反映是电视文艺创作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作为理论范畴的电视文艺批评就相应地需要体味时代精神,更新批评观念并进行理论创新,与迅速发展的电视文艺实践形成呼应。然而从当下的现实情况来看,电视文艺批评理论建设要远远落后于电视文艺实践,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诚然,作为批评活动总是要在作品问世之后才能开展批评,这属于客观限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滞后性还表现在批评者主观上对批评观念的认识误区:一是缺乏专业的眼光和前瞻意识,无视当下电视文艺实践中新出现的具有批评价值、值得深入思考和审视的现象,只有当某些问题暴露出来之后才仓促跟进,丧失了批评的时效性,也削弱了批评力度;二是部分批评盲目赶时髦、追热点,热衷于新鲜事物,表面上似乎做到了时代性,结果是由于缺乏历史眼光和必要的沉淀积累,往往流于肤浅。这些现象暴露出当下电视文艺批评中弥漫的功利心态,极大地损害了电视批评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更无益于电视文艺的健康发展。

二、坚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众立场

电视文艺批评的大众立场与电视文艺的大众属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大众属性可以视为电视文艺最主要的特性之一——通过创作通俗易懂的电视艺术形象,表达明白晓畅的道理。具体表现为形式的通俗性,内容的亲近性以及接受范围的广泛性。除了文本层面的表现之外,电视文艺的大众性还体现在为大众服务的宗旨。在这一点上,电视文艺批评的大众性原则是与电视文艺创作相一致的。电视文艺批评常常指向两个维度:一是指向学理层面,注重电视文艺创作学术层面的归纳和研究,探讨艺术创作规律以及电视文艺的美学原则;二是指向大众层面,通过解读和揭示电视文艺作品中的信息和主题表达,提升大众的审美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引领社会风尚,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根本目的是为大众服务。这两个方面看似矛盾实则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电视文艺批评者必须保持精英者的独立姿态和审慎态度,理性看待电视文艺,坚持心灵守望和批判意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大众的审美趣味亦是其精英身份的题内之旨。电视文艺批评者在这两个维度上共同彰显其社会文化职责。

伴随网络的发展,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参与到电视批评中来。而热播剧(如《甄嬛传》)、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综艺晚会(央视春晚)总是激发着大众的参与热情。然而其中较为明显的趋势是人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情绪化、解构式的民间狂欢,而对严肃的专业批评采取了漠视甚至消解的姿态。这无疑不为我们当下的电视批评者敲响了警钟。自媒体时代的确可以人人发声,畅所欲言,但是这些批评多停留在感性层面,带有鲜明的个人倾向和情感色彩,其功能限于自我表达与圈子分享。愈是众声喧哗的时代愈加反衬出思想和观点的可贵,而这恰恰是专业电视批评的优势。当然电视文艺批评本身就包含了精英意识与大众意识的双向合流:如果囿于学术圈子一味强调精英品位,最终只能成为学界的自我呢喃,走入孤芳自赏的境地;但如果一味迎合大众口味,又不免落入迁就媚俗的窠臼,因而必须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其核心就在于把握电视文艺以及电视文艺批评的性质。由于电视文艺本身的特殊性使得电视文艺批评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大众立场主要是从电视文艺批评的服务对象和目的功能上而言的,电视文艺本身的大众属性决定了电视文艺批评不可能走纯粹的精英路线,在进行批评时需要考虑大众的审美需要、审美层次和审美接受能力,脱离了大众的电视文艺批评也就丧失了其最根本的价值归属。因而在完成艺术探索的同时还要注重文艺批评的内容传播与影响力传播,真正发挥提升观众审美趣味和培养审美情操的功能,进而形成对先进文化和社会观念的传播与引领。这理应成为新时期电视文艺批评大众立场的题中之旨。

三、坚守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美学品格的艺术立场

电视文艺本身具有艺术性追求,其目的是通过电视造型手段塑造生动可感的屏幕形象,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感受。艺术性的追求是电视文艺的本质追求,因而电视文艺批评也必须关注电视文艺方面的表现。

首先,艺术立场体现为关注艺术作品。电视文艺批评开展的基础就是以作品的艺术性为中心,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和鉴赏,探求艺术创作规律。关注艺术作品才能审视出创作者的意旨追求。以作品为中心,是指批评活动的展开要以作品赏析与解读为基础,绝非自我臆断式的批评和情感好恶的选择。电视文本本身是意义丰富的开放性文本时,存在着可供观众进行多元解读的召唤结构,批评者应该关注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及观众对其多元释义的动态接受过程;电视是封闭性的文本时,意义脉络清晰,批评者应当关注电视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创作思想和表现技巧。如果脱离了作品,电视文艺批评也就丧失了活力和生命力。电视批评作为整体性的批评活动,存在于电视的各个领域,新闻类、社交类、服务类节目都存在各自的批评空间,而电视文艺批评区别于这些批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以艺术的眼光、审美的角度来观照电视作品。虽然基于我国电视文艺的特殊性也会参考政治标准、道德标准等其他标准,但是居于中心地位的无疑应当是艺术标准,这是由电视文艺本身的艺术属性决定的。

其次,艺术立场表现为指导艺术实践。电视文艺批评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对文艺创作的指导性。基于文艺实践所归纳的规律以及提炼的新观点将进一步指导文艺创作。通过对电视作品的分析研究,电视文艺批评一方面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使观众从中领略艺术美感,体悟审美愉悦;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创作者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和开拓创作思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电视文艺批评形成文化选择和引导,对于粗制滥造、艺术水准低下的文艺作品形成否定和遗弃,净化电视荧屏。面临市场生存的压力,电视剧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倾向和浮躁心态,漠视艺术创作规律,将艺术品格让位于市场利益。这些问题亟需电视文艺批评的介入与引导,激浊扬清,在建构和维护和谐健康的电视艺术生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电视文艺批评的艺术立场体现在追求艺术典范。这既是其艺术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外在功能的彰显,批评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认不足和缺点,还应当肯定作品卓越的艺术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有扬有弃,既破也立,才能体现批评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建构功能。尤其对于优秀的电视文艺作品,电视批评应该更多地发挥肯定方面的作用,确立典范和榜样,使其成为参照的标准和指引。艺术典范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批评立场最形象直接的呈现方式,有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和刻板的分析。电视文艺领域的评奖活动是树立艺术典范的集中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电视文艺批评的鲜活展示。“星光奖”是全国电视文艺界国家级的政府奖,作为电视文艺的风向标,集中展示中国电视文艺在美学表达上所阐释的时代特征。“星光奖”的获奖作品都称得上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精品佳作,它们为促进我国电视文艺事业的繁荣树立了一个又一个艺术标杆,对中国电视文艺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电视文艺精品是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使人们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作品的代表,观众能够在这些文艺作品中获得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电视文艺批评对艺术精品和艺术典范的追求和注重,其主要的目的是在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总结和归纳出创作经验和艺术规律,以指导创作,从而在整体上提升电视文艺创作水准。

电视文艺批评已然到了自觉的时候——电视文艺批评家对电视文艺现象、电视文艺理念、电视文艺创作者等自发地进行艺术、文化、思想层面的价值判断并赋予其文化引领的使命。电视文艺批评的自觉源于批评者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源于坚守的批评立场,唯有此才能够在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喧嚣的多元思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弘扬核心价值理念,引领社会风尚,建构和谐的电视文化生态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徐明卿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张雯雯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注释:

[1]《让星光作证 为盛典喝彩》,《中国电视》2010年2月。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