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的真实性与残酷性创新--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2013年·第2期

歌坛大腕的考场角斗——

《我是歌手》的真实性与残酷性创新

冷 凇 官朝楠

2013年05月23日14:37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一、演唱类节目的前世今生

在新媒体密布生活圈、工作圈与休闲圈的时代,观众凭什么还要在电视上听歌?这是所有电视综艺类节目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中国好声音》最大的贡献是将本已疲软的电视演唱节目重新拉回到主流收视中,让电视人重新对歌唱类综艺节目树立起信心,2013年1月湖南卫视推出的专业音乐节目《我是歌手》则让创新走出了不同寻常的路。

从前“超女”盛行的海选风靡之后,电视迎来“反海选”时代,大投入、购版权、精选拔、炫舞美、巧装置、讲身世、拼互动......《中国好声音》靠“祖宗级”大腕、骨灰级草根与转动型装置赢得眼球,特别是转椅将评委们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视觉化转变。而《我是歌手》的制胜绝招则是“残酷竞争”与“真实记录”,该节目几近忠实的还原了韩国原版模式,七名歌手同台献唱,节目按照“年代秀”的方式让不同年龄的观众分别投票,形成一种近似“统计调研”的公正氛围,哪首歌曲、哪个歌星受那个时代的人欢迎一目了然,电视观众之间也可形成讨论话题。绝对的公平竞争本就不存在 (经验显示,最先出场的选手,观众很难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位选手也往往由于缺乏与其他选手比较的依据而得低分),但《我是歌手》节目却全力创造了一个近乎纯净水般的公平投票规则,好像是歌坛界的“高考考场”。

在歌坛,草根能PK,未成名的普通歌手也能PK,而大腕PK斗狠则史无前例。在大腕圈,绝对的“民主投票”和“竞赛”都是敏感的,特别是能将大腕的PK搬上电视就更敏感,因为这里面有流派恩怨、辈份资历、师承关系、商业市场等若干因素的影响。

但湖南卫视做到了,娱乐一哥打造了残酷的大腕角斗场,节目中的“选手”本身就是功成名就的大腕,或是深藏不露的资深音乐人,他们不像“草根”选手有那么多的杂念,对他们来讲展示真实唱功,保证不在排名中“丢面子”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我是歌手》是一场明星大腕的斗狠游戏。

因为80、90年代的综艺类节目邀请歌星上节目拿的是“稿酬”,而“好声音”和“我是歌手”目前给出的是商演的价格,这样的趋势,推动了中国电视综艺走向大片时代和垄断时代,其直接将大腕们的节目出场费越拉越高,央视综艺频道的几千元出场费越来越难以留住大腕歌手。

二、真实残酷的人性追求

饱尝各类选秀大餐后,中国老百姓实在是疲倦了敷衍伪善的假打、假闹、假PK、假故事、假煽情和假眼泪,他们希望看到大明星之间的真实竞争,其实明星之间一直存在剧烈竞争,只是这种竞争有如空气一般无形,这种竞争隐藏在门派之争、风格之争、彼此出场费的较劲、经纪人们对资源的掠夺和对商演市场的价格垄断中,谁能将这种无形的竞争搬上舞台必然是王者!无论你是谁,让票决定去留,“真实”原本就与“残酷”是孪生兄弟。

电视娱乐领域,与其研究流行元素不如研究人性真实,因为观赏的愉悦来自于“品人”的满足。《我是歌手》在模式上并不讨巧,但真实与残酷的追求努力拉近了观众和明星之间的距离,“纪录片时空”与“演唱时空”的二元交错,将大腕们紧张情绪、考场般的排练、候场和细致入微的准备过程进行零距离的贴身跟踪,经纪人和歌手们既竞争,又彼此成为对方的观众,满足了观众对歌星们的隐私窥视欲,也满足了歌手之间彼此分享对方歌声的愿望。

音乐真正的功能不是用来炫耀唱功也不单纯是赚钱的工具,而是愉悦身心。对于歌唱类节目,《我是歌手》节目利用歌曲本身所携带的情感共鸣来感染观众,没有暖场和煽情,没有伴舞和讲述,只有音乐,闲言碎语不讲,只有歌手演唱,只等观众自己走入音乐和由音乐所携带的那段往事和回忆。

从《超女》2004年诞生至今,歌唱类节目进入高收视领域不到10年,但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打也好闹也罢,唱也好哭也罢,他们最终需要的是真实真情,是真打真闹,是那些充满人性的元素,而不是矫揉造作——哪怕是那些要价不菲,让人既爱又厌的歌星们,观众也喜欢围观真实的斗狠。

创办高收视率的纯音乐节目(剔除讲故事与煽情因素以外),几个要素必不可少,即“怀旧、高潮、反串、上口”。

“怀旧”的考虑源自电视日趋老年化的受众,首期节目中黄贯中一曲《海阔天空》让70后、80后的现场观众们不禁起身共鸣,只因Beyond的激情依旧、人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依旧;除了传统港台范儿吃亏以外,90后的流行歌曲也是最受中老年观众鄙视的,因此对于收视率而言,45岁以上的大陆城乡观众喜欢什么歌曲就颇为值得研究了。

“高潮”的考虑源自瞬间收视、短暂停留、迅速遗忘的欣赏习惯,观众换台速度平均几秒,在浮躁的欣赏氛围中,无人能够忍耐低沉、平冗,而很多歌曲都是“副歌”(高潮部分)好听,前奏一塌糊涂,为了电视收视效果,导演们只有一个选择,砍掉或尽量压缩副歌。

“反串”的考虑源自观众对原有歌曲过于熟悉所产生的欣赏疲态。男唱女歌,女唱男歌是最基本的反串形式,高级的反串形式是风格反串,因此在《中国好声音》中,近乎每位选手都对原有的演唱风格进行或多或少的颠覆。

最后则是歌曲的选择是否“上口”(大家一起唱)。在KTV欢唱,有些歌只要有人唱,大家就会情不自禁的一起同唱,而有些歌尽管好听,但曲高和寡,朋友们却只有倾听的份儿。如果您是音乐节目的策划编导,最好把策划会直接开到KTV去,找到有高收视潜质的共鸣歌曲是成功的基础。

(作者单位:冷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官朝楠银川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