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谈报业转型,但对于报业转型到底是什么,报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报业转型是不是就是数字化转型,等问题都莫衷一是。本文尝试梳理报业转型的思路,理念,内涵。
报业转型是报业在面对其他产业的冲击之下,为应对报纸衰退趋势与危机,变革自身运作模式、体制机制、理念思路的过程。
报业转型需要理清以下几个思路。
报业转型并不仅仅只有数字化这条路。最近几年,很多报人只要一听到“转型”一词,就潜意识里就把转型归结为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仅仅是报业转型的路径之一,而且,从这么多年来报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来看,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和实践可以证明数字化转型是报业转型的一条可行途径。我们需要扭转这种转型狭隘化的思路。
报业是以报纸为主要依托的产业,从产业的角度看,任何在法律框架范围的转型方式都可以接受,都在我们的研究探讨范围。考虑到报纸这种媒介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考虑转型甚至可以将报业的主要依托——报纸改为其他的东西,比如房地产、金融投资、印刷、物流,当然也包括新的媒介形态。在未来,成功转型后的报业或许就是以其他行业为主,报纸为辅的产业集团。当然,这也仅仅是个可能路径。在报业还未寻找到行之有效的出路的前提下,我们对转型路径的梳理都是展示性的,没有预判与先入为主的成见。
转型应该考虑人的因素,必须解决员工和管理层的出路。有可行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转型不仅仅是经营模式的转型,还包括体制机制的转型,人的转型,理念的转型。不能将报业转型狭隘化地认为就是经营模式或者赢利模式的改变,报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运作模式、赢利模式的变革需要体制机制、人力资源、观念思路的变革相配合。没有建立起现代的企业制度,转型很难成功。如果还是传统的体制机制,吃大锅饭,人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在这样基础上的的模式转型即使成功了,也无法持续。没有人的理念的变革,转型必然不能成功。“报人办网,十年不成”“电子纸”等数字化转型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理念没有变革;新媒体需要新思维,用传统的思路去运作新媒体,必然遭遇挫折。
报业转型不是个一步到位的过程,也不是个一触而僦的过程。只能依靠一点一滴的进步,一步一步的实践,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地累积。不可能一下子就出现一个媒介平台实现报业转型的所有梦想;大如浙报传媒耗资31亿收购来的边锋、浩方,也不能一下子解决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转型的所有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从天下掉下一个救世主。
任何成功的转型都不是从实践开始的,而很少来源于人们常说的顶层设计。风起于青萍之末,大如改革开放这样伟大的事业都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诞生于小岗村的案例,进而推及全国。报业转型也是如此,需要从实践中的点滴案例开始。任何成功的苗头都值得报业全体思考借鉴学习;同样,任何失败的案例也都值得我们充分尊重,报业也只有在不断试错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转型的正确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失败的案例更有价值值得我们思考借鉴学习。正是因为不断的试错实践,我们才可以不再走前人已走不通的路。(本文发表于《中国记者》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