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如何借助微信扩大影响--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媒前瞻

传统媒体如何借助微信扩大影响

——微信的媒介功能及影响分析

谭  震

2013年06月14日15:05        手机看新闻

“微信,超过三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这是腾讯微信官网首页上醒目的一句告白。确如人们所看到的,微信来势凶猛,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如何借助微信扩大自己的影响,首先要对微信进行专业而透彻的分析。

“湿漉漉”的微信

“湿漉漉”描述了一种社会组织关系状态和特征。美国学者克莱?舍基的《人人时代》(《Here Comes Everybody》(中文书名为《未来是湿的》)认为,未来社会的组织方式还将打破干巴巴的社会关系,变成“湿乎乎”的人人时代,即人与人可以借由社会软件联结,凭借一种微妙的关系,组建各种群体,发现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凭兴趣、缘分、魅力快聚快散,而不是像机关、工厂那样“天长地久”地靠正式制度强制待在一起。人人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感性的、当下的、多元化的人,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①微信就是这样一个依靠社会软件联结、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之间“湿”关系、营造一个“湿”环境的社交网络。

微信较之微博、短信及其他IM(Instant Messenger,即时通讯)工具的“湿意”相比,它的强大在于传播信息的方式更便捷化和人性化。简单地说,它作为一种即时网络通讯产品,以近乎免费的方式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而且仅耗少量流量。发送语音短信即是它的“对讲”功能,它超越了以往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彩信的单一模式,使手机摇身一变,成为一部时尚的“对讲机”。在通讯网络环境下,手机或电脑间都可以实现语音对讲,还可以多人实时语音聊天。除此,它可以通过朋友圈和微信开放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也能找到附近的人,还能将朋友发来的位置进行导航,甚至可以将正在听的歌曲也“摇”到手机里……它带给了人们一种新的移动沟通体验。

微信符合年轻人“偶遇”的精神,在年轻人群体中传播非常迅速,而且异常受欢迎。“尽管微博、QQ也有一些诸如漂流瓶、附近的人等功能,但微信的目的更加单纯和直接,那就是——我就在你附近,我就在你眼前;我想遇见你,我要约会你;话要让你听见,照片和视频要让你看见。”②

微信主要的特点是社交互动属性,而非新闻属性,它满足了人们自身某些时候显摆的需求,但又避免了无意义的围观。“湿漉漉”的微信不是偶然的,它是“人人时代”发展的一个外延,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必然导致人类感性的释放。

人际传播的拟态和延伸

微信有效结合了点对点与点对面的传播功能。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信是人际传播的拟态和延伸。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补救性媒介”理论和“人性化趋势”的演化理论,认为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补救过去媒介的不足,使媒介人性化。③这也许可以看做是大众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另一种表述。

微信脱颖而出,补救了以往社交媒介所没有的某些实用功能,也代表了媒介发展越来越尊重个体需求的趋势。微信的语音对讲功能丰富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比如,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内容通过微信的对讲功能,仅仅需要几秒的工夫就能传递出去,而且还能补救某些“词不达意”的问题。尽管有每条语音不能超过1分钟的限制,但这一功能解放了使用者的眼睛和手指,而且这一过程依靠网络传送渠道,只占用流量,不收取费用。微信的这种从语音、文字、图片到视频的立体化沟通方式,拉近了人们沟通的距离。

微信自从2011年1月21日发布以来,针对Apple、Android、Windows Phone、Symbian、BlackBerry平台,不断推出更新版本。通过微信广阔的涵盖范围,可以使QQ好友,手机通讯录上的朋友,以及附近千米以内的陌生人联系沟通。此外,微信上的“摇一摇”等交友新方式,方便快捷。通过微信,使得人际交往从个人所熟悉的强联系人群,扩展到原本遥远陌生的弱联系人群。虚拟社交圈与实际社交圈达成交融,人们的传播与交流变得更加现实化、紧密化,其用户群也较之其他产品用户而更富有黏性,同时也拓宽了移动社交的横向和纵向空间。

不知不觉中,微信已是一种时尚符号的象征,它被嵌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流程。④不能排除的是,这种符号消费方式实际也是一种炫耀式的消费,一旦微信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被消费时,人们通过它建立彼此关系,人们消费的不再是符号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意义。当然,微信的兴起和流行,也一定蕴涵着很多“正能量”。它是一种自由生活方式的代表,无论是语音对讲,还是寻找附近的人,以及很多人性化设计等,都以用户体验为根本出发点。

更“微”化的生活

微信广告宣传语说:“曾经在微博上虚掷光阴,如今又在微信里蹉跎岁月。你以为通过手机就连接了世界,其实只是躲在屏幕后面获取安全感。是时候放下手机,和朋友面对面了!如若不能,试试微信视频通话。少发微信,多和朋友见见面!”

微信已然预见了自己的问题,确实,再进步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山水相融的生活本身。“微”生活的本质是现代性中的短暂、瞬间即逝和偶然。追求便捷和实用的“快”生活,必然不利于个体心灵拓展思维的空间,也会让思考无法走向深处。

法国哲学家葛兰格尔认为,科学技术革命既能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同时能给人类带来种种非人性的社会后果……无论如何,微信还将继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将经历的,是更生活化的“微时代”,以及更“微”化的生活。

(作者单位:《对外传播》杂志)

【注释】

①姜奇平:《未来为什么是湿的》,http://www.20ju.com/content/V146175.htm

②姜伯静:《微信再次撬动社交神经》,《网络传播》,2013年第4期

③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 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④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分享到: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