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媒体深入“走转改”的实践与思考--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记者》>>2013年第4期

以“走转改”增强传播自信——

法制媒体深入“走转改”的实践与思考

员宁珠

2013年06月17日15:10        手机看新闻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法制类媒体如何通过“走转改”提高传播力、引导力?有何新体验与新收获?

随警夜战,捕捉民警为保一方平安而不懈努力的点点滴滴;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顶着烈日,感受一线交警的艰辛与义无返顾;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体验海警海上紧急救助的惊险;在激烈的争吵声中领教法官诉前调解解民忧的平凡与伟大;在反贪一线挖掘检察官不畏强权的执着;在高墙内与司法干警一起走近服刑人员,了解他们改造的成果及内心的渴盼;走进社区,体会社区居民邻里互助,共建和谐的美好;在田间地头用心倾听农民兄弟对于社会管理的意见与看法…… 正是这种坚持,让法制新闻工作者能够写出足以震撼心灵的精品,并让受众与被记录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于2011年8月开始的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已经给法制媒体带来了喜人变化:关注民生的重点报道多了,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新文风在版面初步体现。同时,采编队伍得到了锻炼,从贴近到贴心,编辑记者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日益密切,感情日渐深厚。在不断推出题材丰富、文风清新的报道之际,法制新闻工作者也在这些难忘的经历与体验中回味与感动,思考并领悟着:十八大报告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作为法治宣传的重要载体,也应该有与这个时代相称的传播自信,才能将传播姿势调到最优状态,使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弃浮躁,立深度;去八卦,立公信;远灰色,近真善;以不谄不媚、客观公正的眼光提供新闻;让报纸成为区别于网络海洋的信息管家,让版面成为自媒体无法替代的视觉享受。而这种传播自信只有 “真下去、真深入、真转变”, 从根子上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让“走转改”成为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成为法治新闻战线的工作常态才可能拥有。

传播自信来自不同的时代相同的追求

改进文风,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又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现实需要。无论历史还是现在,凡是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深受读者喜爱的名篇佳作,大都来自一线、源于生活,大都是深深扎根基层、潜心体察生活的结晶,如《中国的西北角》《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等。

《河南法制报》从2008年3月起,组织开展了记者基层蹲点日记活动,并在二版相对固定位置开辟专栏,实现了报道手段和内容创新。社长王庆礼说:“开设记者基层蹲点活动并开设专栏,与其说是一种创新,不如说是一种回归——对优秀新闻人所应坚守的职业操守的回归,对新闻‘三贴近’所倡导的工作作风的回归,对追求新闻本质的回归。”

传播自信来自于牢记使命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与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的竞争中,专业类媒体的新闻报道在时效、深度、角度上都存在短板。而各地方法治媒体常态化的报道品种——成就报道、工作报道,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内容选择上自我禁锢,呈现方式上刻板僵硬、手段单一等,使法制媒体在与综合性媒体的市场竞争中基本处于劣势。“走转改”使地方法制媒体更清醒地认识到要完成好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这一活动作为提升引导力与影响力的大事来抓。

本着这种理念,不少法制媒体都把深入“走转改”当成更好地服务政法大局的重要举措,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坚守道德底线,打造有品格、有风格、有品牌,有核心竞争力的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传播文化,传播道德、法治的力量。《广西法治日报》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将“走转改”活动制度化,利用制度力量约束、激励、监督法治新闻工作者的行为,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健全基层联系点制度,让编辑记者深入了解区情民意;完善保障机制,从经费、人员、物质等各方面为编辑记者提供保障、创造条件;强化激励机制,突出刊发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形成重视基层、重视原创的工作导向;健全完善考评制度,建立监督责罚机制,在业务考核、业绩评价、评优评奖等方面向基层一线倾斜,把考评结果体现在利益分配上、体现在人才使用上。同时对个别作风漂浮、追逐名利、不愿深入采访的记者进行了严厉批评处罚,通过抓反面典型,以案明纪,使采编人员有镜可鉴,吸取教训。在做精做强已有栏目、打造品牌的同时,《广西法治日报》新辟了反映基层一线火热生活的《法治记者走基层》专题,连续三年推出“法治记者新春走基层”专栏。社领导带头参加“走转改”活动,不仅组织策划重大选题,还深入社区、厂矿、农村采写报道,带动了“走转改”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2011 年,《广西法治日报》的《减排增氧瑶山金秀成为“零碳经济区”》等18件作品分别获得广西好新闻一二三等奖;21件作品分获全区政法综治优秀新闻作品一二三等奖。2012年,为做好迎接十八大的报道,记者们走到基层政法科所队庭,与政法干警零距离接触。现场报道、系列报道、采访侧记、蹲点日记、新闻专题等多种形式,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一大批有血有肉、感人动人的法治报道,用生动的事实反映了基层政法部门服务百姓、忠诚为民、公正执法取得的成绩。 

《广西法治日报》所属两报一刊五网站,以大部分版面宣传报道中央对政法工作的重要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政法工作的指示以及广西政法部门出台的举措、成功经验,报道基层政法部门、政法干警公正执法、服务群众的先进事迹。在社会效益创出佳绩的同时,发行也一再实现新突破。

传播自信来自脚踏实地后的思索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在“用故事说话”的同时,用“显微镜”的精度去探寻和还原事实真相,用“望远镜”的视野,及质疑、批判的精神,去追问新闻背后的价值。

2012年中秋国庆期间,我应邀参加南宁七坡林场秀林花园小区的邻里宴。这是一次纯粹由居民自发组织的活动。按惯常作法,拍张照片配上简单文字就可以交差了。在采访中我以普通参与者身份呈上自家做的菜,体会居民们备餐的精心,逐桌与居民攀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分享他们“打开家门就是一家人”的喜悦。扎实的采访让我能够用“显微镜”的精度去探究新闻背后的蛛丝马迹,用“法眼”去观察。虽然城市里的人隔着一道门互不相识,擦肩而过不说话,但他们心中却时刻涌动着对友爱、互助、交流和参与的向往和强烈的愿望,用“望远镜”的视野写出了邻里互助、共享和谐的大主题。《邻里宴品出大家庭和谐与幸福》一文见报后,成为秀林花园小区居民热议的话题。通过这次采访我再次体会到,“走转改”要取得成功,除了走下去,更重要的是脑中有思想、胸中有大局、心中有真情。好文章不在于文字多么漂亮、华丽,而在于传递的思想和力量。仅仅“身到基层”远远不够,更需改变思维定势,探索新闻背后的趋势与价值,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上海法治报》花费大量精力重点打造“法治重点”栏目,《养老院养老面临的法律困惑》《洋品牌在中国的傲慢与偏见》等作品均是深入采访后以法律视角评说、分析新闻事件,深入思考的结晶,体现了“走转改”成果。

传播自信来自零距离、深感情

走基层让我们学会了用平实的视角认识社会,增进了记者对国情、民情的了解,也养成了回应读者关切的创作风格。《广西法治日报》的“法治焦点”“民生维权”“权益关注”“热线追踪”均是反映民情民声,纾解民忧民困的专栏与专版。大事小情、群众的合理诉求都能在这里得到体现。2013年春节,记者到基层派出所与坚守岗位的民警共度除夕;参加消防官兵的除消防隐患夜查行动;到一线采访坚守在高速公路的交警时当起义务疏导员;进村与民警一道为矛盾降温;进社区入乡村访民意,采写出的报道几乎篇篇感情真挚,件件鲜活生动,清新朴实见新意。

《浙江法制报》在关注民生方面也作了不少有益尝试,如加大社区新闻的报道力度,与司法局合作在社区开设基层采访点,并结合律师进社区的做法在社区开设“法律讲堂”和“社区调解室”。“法律讲堂”从事关老百姓吃穿住行的问题入手,本着方便群众生活、及时告知群众最新信息的宗旨策划活动、进行采编,比如核辐射怎么防、借钱怎么借、保健品怎么吃等等。这些栏目文章、通过走基层追求生活与法律的完美结合,更因为贴近而深受居民喜爱。

实践说明,法治新闻既可以在深度报道中有所作为,又可以在有趣、生动的法治生活类题材上大展拳脚,不求大而全,只要有温度,就能赢得读者。

“走转改”成果不仅体现在版面和增设的相应专栏或专题,更要体现在记者能力与热情的提升、报社采编管理的改进和优化,只要把“走转改”作为长远举措坚持不懈开展下去,扎扎实实走基层,满怀真情转作风,务求实效改文风,就能以更强的传播自信迎接挑战,不断开创法治新闻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作者是广西法治日报社副总编辑)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