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辰观察”与专业记者的“十年规划”--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记者》>>2013年第4期

“南辰观察”与专业记者的“十年规划”

南辰

2013年06月17日15:14        手机看新闻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记者成长可以有“路线图”

从2003年1月到新华社国内部服务新闻专线担任汽车栏目主持人至今,已有10年多。回首这10年的业务心得,我感到作为一名专业记者,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十年规划”。同时,要尽可能利用参加重大战役性报道的机会,磨炼自己的新闻发现力,不断拓展观察和思考的视角,用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分析使自己的思考能够与受众的新闻需求碰撞出时代的火花。在全媒体新闻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新闻从业者尤其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要有“本领恐慌”,不能成为泡在舒适产业温水环境中的青蛙。

回首已经走过的10年,对我业务成长最重要的规划是2004年,服务新闻专线开设个人言论专栏“南辰观察”。专栏写作使我将视野逐步从汽车产业扩展到汽车社会,每周日发稿一篇,重大事件发生时及时发稿,已经坚持8年多时间,至今已经发稿近500篇、50多万字。当年底,我确立了借助“南辰观察”这个栏目,以汽车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写一本《汽车社会》的目标,这也成为我“十年业务规划”的研究重心。

从消费维权到产业思辨,从汽车社会到汽车文明,经过持之以恒的积累,2007年8月,我的第一本汽车专著、25万字的《汽车社会》正式出版,在国内汽车界较早地聚焦这一“跨界领域”,也较系统研究了中国汽车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此后,我的视野又逐步由宏观转为微观,开始聚焦汽车社会的组成单元——汽车家庭,并于2011年1月正式出版《汽车社会》的姊妹篇、25万字的《汽车家庭》。

直到近两三年,汽车社会这一课题才逐步受到各界关注,甚至有汽车业界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提建议成立中国“汽车社会”研究课题组,为中央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也连续两年发布中国的《汽车社会蓝皮书》。这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初我确定的“十年业务规划”研究方向的前瞻性和重要性。

10年来,我主持的汽车社会的系列报道超脱、客观、公正,前瞻性、预警性强,密切关注汽车进入家庭之后给经济、文化、能源、环保等带来的深刻变化,包括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瞄准中央媒体、省报、都市报的社会、经济、时政版面为落地目标,尽最大可能寻求民生与新闻需求的共振点。在“汽车社会学”的视野内,新华社汽车报道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线,不断用新闻报道推动中国汽车社会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由于较早研究汽车社会这个新闻报道的“制高点”,我先后采写、编辑或策划的“不封路”释放何种改革信号、推进“史上最严公车改革”组稿、新华社三议车船税改革组稿、上海钓鱼式执法组稿、杭州“5?7”飙车案、打破油价垄断等报道都曾被评为新华社好新闻,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油荒预演”“道交法第76条”“醉驾入刑”等一系列汽车社会重大热点问题上,也较好地发挥出社会公益作用和“定盘星”的作用,逐步使汽车社会成为新华社汽车报道的一个响亮品牌。

专业记者应不时跳出行业

回首这10年我的业务成长经历,既需要“一专到底”的积累,也离不开重大战役性报道的锻炼。新华社重大战役性报道成为我锻炼业务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先后参加过汶川、玉树地震一线报道,青藏铁路通车报道,国际金融危机小分队调研,两会报道,十八大报道,“三个代表在基层”以及“走基层 听民声”报道等。我认为,自己虽然常年关注汽车领域,但绝不能两眼只盯着汽车,视野更不能被一个密闭的行业小圈子遮挡。

新华社重大战役性报道和到基层、一线报道的锤炼机会,使我研究汽车社会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压力、能源结构的转型压力、环境承受压力、城镇化发展机遇等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这种宝贵的业务磨练机遇也是新华社培养一专多能型记者的独特方式。同时,我的视野也没有被“国内部”的单位属性局限在国内汽车报道领域,随时关注国际车展、车坛、汽车技术、汽车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做到放眼全球和国内国际互动。

总结我10年来的业务成长经历,“南辰观察”专栏写作是培养专业性、发现力和思考能力的重要平台和途径。目前,“南辰观察”已经被列入新华社文字新闻产品简介之中,播发稿件最高覆盖两百家以上媒体。

近些年,我还积极尝试“南辰观察”多媒体化,经常在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作为嘉宾客串多档汽车节目,将“南辰观察”在汽车社会、汽车产业、汽车文明三个维度的观点通过音频、视频、微博等直接向终端受众推广,取得更大的社会共鸣。

新闻专栏写作,贵在坚持,难在出新。面对近10年汽车媒体和汽车新闻大爆炸,还要在浮华的热闹中耐得住寂寞,在立场上要拥有观察者应有的中立和超脱,在思想上不能丧失改革进取的锐度。正如新华社副总编辑吴锦才同志在《汽车社会》序言中评价的:“每周固定要拿出东西来,独力支撑一个专栏,那就完全是毅力的竞赛。你无论是身体强健时还是病中,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途中,专栏的连续性特点,需要专栏作者持续地写下去,并且写出新的东西。新的东西,仰赖的是文思的活跃;而新闻专栏,则还要求奔走天下、四处采访。”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媒体时代,记者思想的个性化舒展得到了更宽松的环境。但是在我看来,新华社汽车记者的言论专栏却不能信马由缰,脱离国家通讯社记者应遵循的基本立场,应不出圈、不出格、不添乱。

有几次,我注意到“南辰观察”关于车船税改革、治堵改革等内容的稿件被平面媒体在大标题中冠以“新华社发文指出”,这种超越记者个人专栏定位的“放大采用”固然从侧面体现了媒体用户对记者个人言论的认可,但这种采用形式也使我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即使是在所谓的自媒体时代,新华社记者的个人观点也时刻不能脱离单位职责的孕育土壤。

展望未来的10年,我的业务规划是紧扣社会学和经济学这两个学科的交叉地带,在创新的边缘学科领域用自己的思想和研究助推中国汽车社会向成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向做强转型,中国汽车文明向纵深发展。我依然会坚守“南辰观察”这一阵地。在我的观察视野内,新能源汽车能不能走进千家万户,“中国式治堵”会何去何从,排气管数量猛增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冲突”结局如何,中国汽车消费环境会改善吗,“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会改观吗,无人驾驶和车联网技术将怎样改变世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将在汽车发明的第二个一百年扮演怎样的角色……所有这些,对我而言都是吸引力巨大的观察对象,更是非常值得再用10年宝贵时间去追踪和推动的。

在全媒体新闻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新闻从业者尤其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要有“本领恐慌”,不能成为泡在舒适产业温水环境中的青蛙。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