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回顾过往的环境记者生涯,有彻夜不眠的辛勤笔耕,有一线采访的马不停蹄,既有不断付出的辛苦,也有读者认可的欣慰。作为一名环境记者,能用自己采写的文字为环保事业尽一份力量,甚至实现一些改变,对于我来说,便是一种满足。
修炼学者型媒体人
环境问题与社会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环境报道内容涵盖污染问题、环境政策、治理措施等,具有一定专业性。一些专业词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晦涩难懂,要做好环境报道,报道者需要掌握扎实的环境科学知识,又需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受众准确地传达信息,记者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媒体也应注意培养具备环保知识的专家型记者,才能提高环境报道质量。
我大学本科就读的是化学系环境学专业,在当时崇尚“数理化”的年代,由于自己理科成绩不错,尽管喜欢文字,却依然选择学习理科。毕业后我成为记者,开始补修新闻,不断学习也成了我的一个情结。为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我一直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学者型媒体人。我在走上环境新闻采编岗位后继续深造,获得了荷兰国际航空遥感与地球科学学院的自然资源管理社会经济信息硕士学位,并先后作为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基金会和美国波士顿大学科学新闻中心环境尼曼学者和年度国际学者,赴美研修新闻报道和环境业务知识。
经过不断学习和钻研业务,我围绕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采写策划编辑了大量文章,在《环境保护》《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人民网、联合国地球高峰会议官网、地球之声官网、《哈佛大学尼曼新闻报告》、气候变化媒体联盟(CCMP)官网等中外媒体发表了数百篇中英文文章和论文。采写的文章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报纸摘要”节目摘播,也曾被收入不同的书籍中。还牵头进行了《污染减排100问》一书的内容策划和编写,该书面世后很受欢迎,首次印刷后已再版发行。
超越既有思维定势
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发展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的大系统之中,涉及政府、企业与民众等。对于媒体记者来说,环境报道需要超越既有的思维定势,能够提出独到观点和建议,使报道更具深度和前瞻性。
2007年7月,太湖、巢湖、滇池接连暴发蓝藻,针对如何恢复江河湖泊健康的生态系统问题,我采写了题为《恢复江河生命活力 促进江河休养生息》的文章,提出控制水污染需要恢复江河生态系统自净能力的建议,这一观点在环保部门负责人后来的工作指示中得到反映。
2008年,我参加在摩纳哥举行的全球环境部长级论坛,独家采访了国际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的高层专家,采写了《从冰冻雪灾反思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文章,提出应重视极端天气变化的预警机制,受到读者和专家好评。
2007年,我参加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3次会议,报道中涉及的中国商品“内涵能源”净出口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引起国内有关部门的关注。我还在《在出口商品价格上体现环境成本》中提出出口商品中的碳成本问题,这是国内最早涉及这一重要问题的深度报道。“转移排放”问题后来在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讲话中得到反映,成为有利于中国谈判磋商的论据。
我曾先后对在京都、巴厘岛、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进行了深度采访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由于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独家报道,我获得了中华宝钢环境宣教优秀奖,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价认为我的报道反映和引导了环境保护领域主流的政策方向和发展思路。
灰霾天气是公众普遍关注的空气污染问题,2011年8月,在环保部即将召开常务会议听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情况前夕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出台前,我撰写了题为《城市空气污染:灰与蓝的博弈》的文章,对于在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正式加入PM2.5监测标准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并策划编辑了同名专题,对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加入PM2.5监测标准起到推动作用,我因此获得第八届“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焦点报道奖。
笔行天下是一种精神满足
有人用“铁笔马腿神仙肚”来形容记者的生活,而要用此来形容环境记者,则更是恰当不过。作为一名环境记者,除了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还要有不辞辛劳的精神,敢于直面挑战,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 不断捕捉和追踪焦点环境问题。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跟踪采访气候变化问题和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记者,我一直在追踪和深度报道气候变化问题。1997年年底,我作为气候列车的一员,辗转乘船和坐火车前往日本京都,采访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3次会议。由于经费紧张,每晚都是躺在睡袋中席地而卧。我全程跟踪报道气候大会,撰写了《艰难的一步——〈京都议定书〉备忘录》等系列报道。最终,获得了联合国记者协会(UNCA)的新闻报道奖,评委对我文章的评语是“分析全面透彻,充分考虑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近年来黄河流域面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退化问题,2011年我跟随“黄河十年行”考察团,进行了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的全程考察。进入黄河发源地约古宗列盆地,深入腾格里沙漠腹地,探查企业排污真相。撰写了《黄河流域保护与开发之博弈》等系列文章,记录了影响黄河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光阴荏苒,我所认识的一些环境记者已经转换职场跑道,在另一片天空下发挥才智。在做了20余年环境记者后,我还在路上。哪种选择更好?可谓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长期专注于一个行业的报道,可以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可以向编辑策划等其他领域纵深发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一名环境记者,能有机会在工作中体验其中的意境,也是一种人生的满足。从这个角度说,环境记者可以是一个终生职业。
我的职业生涯还在路上,无论前行的路通向何方,作为一名环境人,绿色环保的印记已深入血液中。我喜爱从浅绿到深绿的绿色系衣物,爱穿方便行走的平底鞋,虽然已有10多年车本,但一直未真正开车上路,用流行语来说,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森女”。在纷繁复杂充满各种利益诱惑的现代社会,用时下功利的眼光来看,环境记者不属于风光实惠的一族。但让我感到心安的是,我在用自己的点滴行动践行绿色的理念,自有一份塌实感。
可以肯定的是,长期专注于一个行业的报道,可以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可以向编辑策划等其他领域纵深发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一名环境记者,能有机会在工作中体验其中的意境,也是一种人生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