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苑苏文、朱青、崔元磊)是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还是甘心只做个网上“码字工”?这是一个让小绿(网名)纠结的问题。
两年来,小绿白天是深圳一家数码产品公司的文员;晚上,回家打开电脑,她就变身一家文学网站的“签约作家”。当获得第一笔报酬后的成就感和新鲜劲过去之后,日复一日的写作中,小绿渐渐感到“枯竭”和“迷茫”。
“网络给了我发表作品的机会,但时间久了,总感觉自己每天被订阅量和点击量‘绑架’了”。
《鬼吹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甄嬛传》等网络小说在实体书出版以及影视等领域取得的成功赋予了网络文学产业耀眼的光环,更催生了许多作者“一夜走红”和“一夜暴富”的神话。
刚刚闭幕的2013上海书展上,网络作家天蚕土豆、八月长安、铁钟的亮相引起大量关注。其中,网络小说《斗破苍穹》的作者、年仅24岁的天蚕土豆5年版权总收入达到1800万元。
然而,这些神话不属于小绿。目前,小绿每写一千字能够得到20元的报酬,每月靠在网站上连载小说能获得3000元的收入。
在文学网站上,“订阅量”是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网络小说只有少部分免费章节,剩下的需要订阅读者付费阅读,所产生的收益,作者与网站分成。
自称“宅女”的小绿说,为了不流失订阅用户,她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更新文章,导致社会交往越来越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上班时间有空会写一点,下了班回家也是写文比较多。到了周末,通常都是躲到一个小咖啡馆里,写困了就回家睡觉,睡醒了继续写”。
小绿说,点击量、订阅量的压力和机械般的每日更新让她失去了对文学创作最初的热情。
然而,真正让小绿萌生“退意”的依然是写作本身,她并不想为了文章的商业价值而牺牲文学性。另外,曾给一些知名写手做“枪手”的经历也让她对这个圈子感到失望。“当你开始纠结千字报酬,开始做其他知名写手的枪手,就注定了你失去了对写作的爱”。
写作两年后,小绿不再把高收入当作梦想,她认为自由写作更重要。“很多时候我的想法和大多数读者都不一样,所以当我为了赚钱,开始根据读者的意见去设置文章内容,就失去了最初关注在作品本身上的用心。”小绿说。
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心态,人们逐渐开始追求“快餐化”、“碎片化”的电子阅读体验,网络小说读者群逐渐扩大。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总数为2.33亿。
安徽文艺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岑杰认为,网络文学让大批草根写手浮出水面,他们“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自由表达给文坛带来新气象”。
也有评论认为,网络文学使中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小说家、书评家和版权经纪人,对文化发展和繁荣都有重要价值。
但是,网络文学的生产、运作模式却受到了质疑。
“网络时代之前的传统写作,一个作家写自己的爱自己的痛,用作品与读者分享,现在的网络文学,作家一边写一边收到读者的反馈,甚至尊崇读者的要求设置情节、人物命运。这时候,我就想问,现在的写作者是否真的热爱文学?”作家王安忆曾如此评论。
科幻作家潘海天认为,虽然网络文学作品产生的快餐式阅读是市场分化选择的结果,“但是如果网上全部都是快餐式阅读,那就会很悲哀”。
一些专家认为,在网络文学的生产模式下,很难出现文学性比肩传统文学的经典作品。这意味着小绿必须在作家梦和“码字工”间做出选择。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芒说,文学网站迎合绝大多数人轻阅读,浅阅读的需求,这种模式在短期内并不会鼓励经典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出现。“真正的经典文学作品适合静下心来去阅读,没有人会在地铁上用手机看红楼梦”。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和传统文学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他说,网络文学主要靠读者选择,作品比较注重趣味,对于传统文学性的追求不重视。“虽然在不同方向都能找到成功路子,但想要兼顾商业成功和文学性是比较困难的,大部分作家必须要做出选择”。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