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8期

网络谣言的图像化转型及使用规律初探【2】

杨虹 宋祖华

2013年09月06日15:09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二、网络谣言图像化转型对谣言应对提出新挑战

1.图像鉴别困难重重。图像以“在场”记录方式反映事物,具有很强的证据性,正是这种证据性带来了人们的认同和围观。但是,谣言中的图像与新闻、档案等文本中的图像不同,后者往往有较为具体的相关信息交代,比如图像拍摄者及拍摄的时间、地点等,属于一种可追溯核实的图像信息,前者则常常有意无意地隐去这些信息,使图像的真伪鉴别变得异常困难。

常用的鉴别方法有三种,一是查找拍摄者和图像拍摄的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来求证图像,面临的困难是花费的时间可能较长,很可能错过治理谣言的最佳时间窗口,而且有些图像的相关信息甚至无从查起。二是和已经证实的相关图像进行比较,加以鉴别。使用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可比图像存在,比如重大事件保留的多方面的图像资料,特定地点有自动摄像镜头等,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图像是缺失的,比较也就无从谈起了。三是对图像本身进行分析,鉴别其真伪。这是最容易采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不具说服力的方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便某种说法得到了官方或相关部门的认可,也未必能真正服众。

2.谣言变异日趋复杂。文本不断变异是谣言传播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单纯的语言文字谣言相比,图像化谣言的变异更加复杂,图像变异(剪辑、拼贴)、语言文字变异(叙述主题、性质、表述方式变异)和图文一起变异的现象都十分常见。尤其在一些社会矛盾复杂的重大突发事件中,上述变异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趋势,这不仅助长了谣言的传播,也给谣言的研判和分析造成了很大困难。

虚拟文化是导致图像化谣言变异复杂化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更关心谣言和社会现实的关系,但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中,至少部分网络一族可能对谣言的虚拟符号价值更感兴趣。比如,一则谣言明显失实,但由于其图像符号具有较高的虚拟价值(比如视觉冲击力、戏剧化或反讽式的文本效果),就有可能被网民广泛传播,而传播本身又会成为其他人围观和进一步传播的图像文本,如此“嵌套”和添加,最终形成一种后现代的视觉景观。在这种情况下,图像本身的真与假已经退居次要位置,图像文本的形式价值成为最主要的“内容”。

3.商业因素成无形推手。除了个别涉及自身核心利益的谣言外,商业组织之所以关注和传播谣言,并非关心谣言本身,而是关注谣言带来的注意力及其蕴含的商业机会。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直接制造图像谣言,谋求某种商业目的。明星谣言是这方面的代表,它们图文并茂,声色兼备,形象、直观的图像直接进入观众的眼球,达到了提升明星知名度或推广某种产品的目的。

传播谣言,获得注意力,大众媒体和商业性网站是这方面的主力军,谣言图像为它们提供了传播谣言的“证据”,它们便以“据传”的方式加以传播,或称其为新闻,或称其为信息。他们通过传播赚取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提升自身的知名度进而获取更多广告收入才是它们渴望收到的客观效果。

4.谣言应对亟待创新。网络谣言的图像化转型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对谣言应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语境中,简单地将一则谣言定性为“纯属造谣”无疑是一种冒险,过于程式化的应对也往往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近几年来引起较大影响的网络谣言,从2009年的“质疑北京站倒票事件”,到2011年的温州高铁事故,再到2012年的“三亚天价菜”“周克华击毙真相”,相关部门起初的回应都过于程式化、简单化或者抽象化、术语化,结果不仅没有解除人们的疑问,反而激发了更多的谣言。

如何应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图像来回应图像化谣言应该成为第一选择,但实际操作并不简单。能否在第一时间获得所需的图像材料、图像材料是否适宜公开等等,都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如何展示和分析图像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显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对方式和方法原本就不存在,以后更不可能产生。只有将谣言传播规律和具体案例相结合,才能找出适当的应对方式。这也正是本课题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发展空间所在。

[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论使用人群分析及其引导”(09TQD014)成果]

(作者单位:杨虹,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宋祖华,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094.

[2]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2.

[3]Shibutani,T..Improvised News:a Sociological Study of Rumor. Indianapolis:Bobbs-Merrill. 1966.8.

[4]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52—53.

[5]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43.

[6]闵惠泉.真实与虚拟:新媒介环境下的追问[J].现代传播,2010(2).

[7]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81.

[8]本文所指的谣言,是比较狭义的谣言,不包括传说(legend)、闲话(gossip)。我国对谣言的使用比较宽泛,而西方则有相对明确的区分。可参见Nicholas DiFonzo & Prashant Bordia.Rumor, Gossip and Urban Legends. Diogenes 213:19-35.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