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为了吸引眼球而损害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照片的第一要素,自媒体传播时代下,普通网民发布新闻照片却大多不把真实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普通人新闻照片造假大多是为了增加自己微博或其他社交工具的人气,让更多的人关注自己。所以,网民制造假的图片还是主要为了吸引人眼球。所以,网民上传图片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以真实性,而是照片是否新奇,能不能吸引别人的关注。有时候,就算上传一张很普通的旅游图片,也要加上一大堆夸张性的描述以吸引眼球。
2.4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人们通常认为眼见为实,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上海交大的谣言事件便是通过网民对图片的误读,捏造了一个事实。除了像上海交大的这个谣言事件中对真实照片的曲解的这种形式外,还有一种有图无真相的形式就是直接对图片进行拼接、造假,以达到想要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网络传播技术同时发展的还有图像处理技术,假图片制造伪事实更加简单了。如在2012年国庆期间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国庆节交通堵塞的照片中,有一张就被证实为假照片。后经证实,这张照片是在是在洛杉矶的I-405高速公路上拍摄的,反映的是美国堵车现象严重。为了显现出车辆拥挤,网民还对这张照片进行了PS后期处理。找到最初的原图进行对比,发现原本道路没有这么宽,车辆也没有这么多。仔细看时,可以发现有几组汽车都是重复的。PS软件不断更新,并且操作起来也越来越简单,让追求图片完美或想表达特殊含义的网民更加热衷使用PS软件进行后期修图。
3.防范有图无真相的措施
3.1明确普通人也需要遵守新闻伦理
遵守新闻伦理是记者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在传统媒介时期只对新闻人有约束作用,与普通百姓无关。在自传媒时代,网络传播为每一个网民提供了一个“麦克风”,普通网民也掌握了话语权,可以向大众传递信息。当然,有权利的同时,就必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可是,部分网民不以为然,认为新闻伦理是专门针对职业记者的,如果用这个对普通网民进行约束,就是限制言论自由,也不利于新闻自由。对新闻自由究竟应该怎样认识, 前不久在“世界最古老的民主国家”——英国设立“最严厉”机构管媒体这一事件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2013年3月18日,英国三大主要政党达成协议,建立一个新的媒体监管机构。根据这项被英国首相卡梅伦称作“英国史上最严厉”的传媒业协议,经2/3议员同意后,新监管机构有权责成报纸修改头版文章的错误,也可以向媒体开出百万英镑的罚单。不少人担心这项协议会毁坏英国的新闻自由。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在拥有极度自由英国又发生了什么呢:《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震惊全球传媒业,并且英国媒体窃听丑闻仍在继续,近两年又发现了800多名窃听案的受害者。“新闻自由”一直是英国这个老牌“媒体帝国”最感自豪的传统,在这项协议出台前英国甚至没有相关的新闻法规,媒体监管基本依靠自律。正是过度自由破坏了新闻自由,大部分英国普通民众在窃听案曝光后对媒体也没有好感,感到隐私权缺乏保护。在传统媒介时代,记者不遵守新闻伦理会导致公众利益受到侵害。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扮演记者的角色。要想保证公众利益不受损害,又不妨碍新闻自由,就需要普通人遵守新闻伦理。
3.2增强新闻伦理教育
明确了的普通人也需要遵守新闻伦理后,就需要通过合适的途径增强普通的人的新闻伦理意识。首先是要将原先的规范记者的新闻伦理进行一定的修改,使之与普通百姓的实际相适应,并在社会上普及。如在新闻报道的时候注意真实客观、保护他人的隐私权,保护儿童的肖像权……普通人要遵守的新闻伦理可以比职业记者的要少一些,但是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基本前提要保证。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这些新闻伦理道德,让新闻伦理也成为像在公交车上要给老人让座的社会道德一样深入人心。这样,一方面每个人心里会有这样的道德对自己进行约束,减少发布假消息,上传假照片的几率。同时,这也增加了社会约束,当这种新闻伦理成为社会共识后,不遵守这些准则的人必然后受到其他人的唾弃。网络传播时代,谣言可以很快的兴起。同样地,谣言也会很快地被揭穿,事件的真相也可以被及时地被发现,并迅速辟谣。“上海交大捣毁校园全部鸟窝”的谣言事件中谣言传出非常快,不过在当天晚上很多网站就发出了更正信息。虽然,该谣言的制造者@大鹏看天下拒绝道歉,但绝大多数有正义感的网民已经看清了谁是谁非。虽然最开始假照片可以欺骗网民。但当假象被揭穿后,网民都变得非常愤怒。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想被人蒙蔽,利用假图片欺骗的行为是不得民心的。因为,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们有了传播信息这个权利,也有了保证其真实性这个义务。这件事和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所以相关知识的普及也应该是全民教育。国家可以将网民个人的新闻传播规范作为国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放入中小学教育,使其成为全民素养。当然,新闻学道德教育应该逐渐发展成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紧扣,方法多样。政府还应该制作介绍新闻伦理的公益广告,在媒体上播放,在公共场所张贴,加深人们的认识。
3.3完善制度
保证新闻图片的真实性,一方面需要道德的约束,另一方面也需要法律、制度的约束。光靠自律尚不能保证,就需要他律。就涉及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而言,我国已经较为全面,对绝大多数传媒业违法和违规行为都有明确的禁止性要求。另外,自1991年起就由全国记协制定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普通人也成为传播者后,这些法律、法规又有些不适应当前的形式。主要因为原先的法律主要是针对职业记者的,很多媒体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结合自身实际又制定了一套针对该媒体记者的实施细则和监督措施。新闻出版部门及广电部门处理不遵守新闻伦理的记者时,可以通过开除、吊销记者证进行惩罚。那么,对待普通网民的行为,又该如何处置呢?我认为应该出台相关法律,对由于不当传播对他人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量化,并定罪。实行的难点是如何将名誉损害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进行合理量化,并制定相应的惩罚力度。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参考其他国家的相关新闻法律,另一方面参考我国其他关于诽谤、名誉损害的法律。当然,这也需要分情况讨论,因为有一些假照片仅仅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或者为自己谋取利益,并没有伤害到他人权益。对于这类情况,同样需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因为他为了个人的利益损害了广大受众的知情权。同时,自媒体传播的各种平台也要完善机制,做好信息过滤。如新浪微博开设了“谣言粉碎机”,并推出了“微博辟谣”,都可以及时纠正谣言,也值得其他自媒体平台学校。
4.总述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普通网民成了传播主体,这既是信息传播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果处理不好,有图无真相的情况可能泛滥,但只要让新闻伦理深入普通人心中,并完善相关法律,依然可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我国传媒职业意识缺失的现状及解决的对策[J].现代传播,2005(4)
[2]蔡雯.新闻编辑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3]刁俊明.刍议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及其“蝴蝶效应”[J].新闻传播,2012(12)
[4]许林.新闻打假重在他律——关于假新闻照片频现的深层思考[J].新闻实践,2008(5)
[5]陈力丹、王辰瑶.“舆论绑架与媒体逼视”——论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J],新闻界2006(2)
[6]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7]杜贵凯.微博传播中伦理失衡现象分析[J].青年记者,201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