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
企业入园如何筛选和审批,项目烂尾谁来监管和服务
这些年,国家和深圳市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2005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认定深圳为首批三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核心区就位于南山高新园。2009年,《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中表示,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生物产业发展,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高度重视、投入巨大,核心区却乱象丛生,原因何在?“政府相关部门对入园的企业和项目判断不准确,是关键原因。”从事生物医药多年的吴先生表示,政府最初引入企业时,在筛选环节上出了问题,不了解企业到底是有实力,还是只想拿地。“比如现在停工荒置的项目、企业就属于这一类型。”
而企业入驻后,有的虽然真想干事,但由于实力有限,加之政策、融资等遇到问题,后续发展跟不上。“比如太阳生科,当时生产的是保健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产品逐渐没有市场了。企业也没有转型升级,便停工停产。”吴先生说。
此外,企业准入过程的审批不严谨,也被认为是重要原因。南山区人大代表唐翔宇表示:“比如在对企业准入的审批中,就存在真正想做事的进不来,有些‘有本事’的反而进来搞块地做与高科技无关的事。”他举例说,在高新园南区,就有一些企业以高科技名义进入园区,逐渐转为靠物业租赁获利。
一些专家也表示,就生物医药产业而言,高投入、长周期、程序严也导致许多企业中途倒下。
对此,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负责人表示,政府在引入、投资项目的筛选上,很难将科技评价体系准确定量。因为,投入与产出是“一个复杂的函数关系”,深圳又有“宽容创新、鼓励失败”的城市文化,所以不能简单以投入产出比考量。
高新园一科技公司的廖先生对此并不认同,“正因为科技评价体系难以准确定量,而政府投资额巨大,才更需要政府在项目选择上的智慧。宽容失败不能成为项目烂尾、管理失败的借口。”在他看来,作为企业、项目,已不是在试验室的创新、研发阶段,而是讲求产业化、效益。“在科学选择有前景的生物医药项目后,在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时,应适时调整,以实现预期目标。”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则表示,政府在发展高新园的过程中,存在“政绩焦虑”,而之前的建设常常“半途而废”。“在高新园中区如此黄金地段都没有搞起来,又要大规模开发其他地方,会让人产生疑问。”
态度
相关部门对管理规定打“擦边球”,园区负责人称“什么都不能说”
为了管理好高新园,深圳设立了高新园服务中心,隶属于深圳市科创委,并由该委一位副主任分管,行使管理与服务职能。对于高新园,并不缺乏管理规定:对于空置厂房,《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协议类空置厂房调剂管理办法》规定,只有自用面积达到建筑面积50%,才可按照规定向主管部门申请将空置厂房调剂给其他企业或项目使用;对于未能按期竣工的项目,《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规定逾期一年以上的,市政府规划国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解除出让合同,退回原地价款,并依法处理地上建筑物、附着物……
“但是相关部门打了个擦边球。”刘先生所说的“擦边球”,是《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有一条规定,土地使用者自出让合同签订之日起,超过一年未完成建筑物投资的25%的,相关部门应当解除出让合同,退回原地价款,依法处理地上建筑物和附着物。而已变成“露天仓库”的龙泰药业工地,就是因为“这块地的投资额恰好达到了25%,政府不好收回”。
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是科技园,要有餐饮、金融、购物等配套的需要,一些房子出租,入驻一些非科技企业,是可以的。但记者调查发现,在生物医药产业带附近,几乎没有一家餐厅,银行等其他配套更是难觅踪影。
况且,仅太阳生科一家公司,厂房、办公楼出租率超过90%,创益生物芯片产业化基地已停工数年,按照规定,都应有相应措施。同时,园区还有企业员工反映,这里已建成的个别科学园,改变了规划,成为商业地产,且“该科学园的房屋产权由高新处占有30%”。
就这一系列问题,记者致电、致函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进行求证、采访。该委称,函件已转交直接负责部门——高新园管理处。等待多日后,日前深圳高新园管理处副处长郭绍华对记者表示:“(你们)这则报道‘登不出来’”,“问题十分复杂”。他表示“什么都不能说,领导让说什么就说什么。”最后,他还强调,“你们可以报道,但是如果有不是事实的情况,现在的处理方式你们是知道的。”
中国第一个科技园、深圳最大最重要的创新容器……10多年过去了,昔日欣欣向荣的深圳高新园的“基因群落”,如今却破败沦落,令人痛心,更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