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人民日报:如何看待舆论

吉炳轩

2013年10月22日08:24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现代人对舆论格外关注,特别是为官之人,更为关注舆论,都想听到些肯定的话、赞扬的话,而对批评的话、监督的话,听起来总感到心里不是滋味。这也是人之常情。舆论与政治关系太密切了,甚至到了可以左右政治局面的程度,整个世界都是如此,又有谁不去关注舆论、重视媒体呢?现在的媒体也多得很,报纸、广播、电视、刊物,除了这些传统的媒体外,互联网也成了一个很大的传播阵地,特别是有了手机这个现代的交流工具之后,一部手机也就成了一个电台、电视台、报纸或刊物,小小手机无所不能,各种舆论漫天飞扬,任何消息都可以通过这个掌中媒体传遍到世界各地——你不重视舆论行吗?

  重视舆论是好事,舆论不管怎么说还是能反映一些民意的,也能听到不少真话,看到不少真事,得到不少可贵的信息,这对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都有好处。有人重视舆论,有人害怕舆论,也有人喜好舆论,善于利用舆论造些势,以达到某种目的。不论害怕也好,喜好也罢,都有个如何看待舆论的问题。有人把舆论同媒体联系起来,这也无大错,但不能把舆论同媒体画等号。媒体是传播舆论的载体、工具、手段,媒体传播舆论、制造舆论、助推舆论,但媒体并不等同舆论,更不可能“包圆”舆论。舆论是公众评说、公众传播,也可以说是公众之口,除了各种媒体这个舆论场外,还有人们的口口相传这个舆论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古话,就说明了老百姓的口头舆论极端重要,必须重视。如果堵塞言路,将比山洪灾害还要可怕。

  其实,舆论这个词最早不是针对媒体,古代也没有专门传播信息的媒体,媒体是工业革命之后才有的,而舆论一词在我国文化典籍中早就有了。“官声采于舆论,豪右之口与寒乞之口俱不得其真;花案定于成心,艳媚之评与寝陋之评概恐失其实。”(《幽梦影》)这是清代一个叫张潮的人说的话。他提出的这个“舆论”概念与媒体就没有关系,而是指人们的口头舆论。这段话很有意思,对我们如何看待舆论或有启发。“官声采于舆论”,就是一个人的官声怎么样,主要在于人们的评价。有深意在“豪右之口与寒乞之口俱不得其真”这句话,就是人们评价官声,豪门大族、达官贵人说的话和极其贫困潦倒的人说的话都是不真实的,都会走向极端,有偏见,是片面的。“花案定于成心,艳媚之评与寝陋之评概恐失其实”,也深含道理,不同的人各有成见、各有偏好,他们所下的评语也是很难做到客观的。

  从古人的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之,并不全是媒体制造出来的,而有了媒体以后,舆论就会聚焦,就会放大,就会传得更快、更远,乃至更久,甚至会成为热点,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应。但舆论就是舆论,它是公众的评说,你是管不住、防不住的。更应该看到的是,舆论并不都是客观公正的,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标准,任何一件事物百分之百的人说好是不可能的。为官之人要重视舆论,但别去苛求舆论,因为你苛求不了,而要正确看待舆论,学会分析研判,对的就听,不对的也别太较劲,而要搞清是什么原因,掌握不同人的愿望和需求,以作工作的参考和警诫。

  我在这里也并非为媒体开脱,更不是提倡媒体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们的媒体也是有规矩管着的,真实、客观、公正,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原则;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是党的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方针;帮忙不添乱是党的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标准。当然要批评监督,但也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为了把事情办得更好。尊重媒体,但别讨好和巴结,把心态放平了,功夫下在执政为民,改变面貌,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上。“官声采于舆论”,舆论自会公正。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22日 24 版)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