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9期

对《芝加哥太阳时报》取消摄影部的思考【3】

辜晓进

2013年11月18日15:03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第三,经济窘迫还是主因。

据美联社报道,《芝加哥太阳时报》在向美联社提交的一份“声明”中说,“取消摄影岗位的全职记者,这是报社多媒体员工重组工作的一个部分。”声明还暗示,此项“艰难的决定”与“报纸经济环境变化迅速”和受众“正寻求更多具有视频内容的新闻”有关。报道指,该报此举是“源于向网络视频转换的需要”。一方面将仍有使用价值的摄影记者统统赶走,一方面又要招聘人马组建新闻视频摄制队伍,这是经济不景气条件下鱼与熊掌难以得兼的典型案例。

《芝加哥太阳时报》是1844年创刊的老牌报纸,经多次易手(其中一次是默多克)后,于1994年被总部在加拿大的霍林格集团(Holinger Inc.)旗下的霍林格国际集团(Holinger International,总部在芝加哥)吞并,成为其旗舰报纸,当时该集团共拥有200多种日报。2004年,霍林格集团的创始人和掌门人康拉德·布莱克(Conrad Black)因挪用资金和薪酬丑闻被捕后,集团媒体资产陆续被分割变卖。其中,霍林格国际集团在失去英国和以色列等地媒体后于2006年更名为现在的“太阳时报媒体集团”(Sun-Times Media Group),后者因严重亏损于2009年申请破产保护。同年,芝加哥金融家詹姆斯·泰里(James C. Tyree)等以500万美元的低价买下该集团,并进行大幅裁员和减薪。此后,包括《芝加哥太阳时报》在内的报纸质量每况愈下,整个集团的发行、广告加速下跌。2011年3月,泰里突然去世。同年12月,集团被以小迈克尔·费罗(Michael W. Ferro Jr.)为首的一家芝加哥投资集团收购。集团总结经验教训将失败归因于未紧跟数字化发展趋势,于是于当月对旗下报纸实施“付费墙”战略。

据美国媒体审计联盟(AAM)数据,《芝加哥太阳时报》截至今年3月31日的半年平均发行量为42.2万份,全国排行第10位(并非新华社报道所称的第8位),而广告下跌趋势仍未得到扭转。经济拮据而欲进行数字化转变,缺的就是钱。该报这几年经数次裁员,人已减无可减,要在网络视频上增添人手,大概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了。摄影部因此成为牺牲品,也不奇怪。

历史也曾发生因经济不景气而波及摄影记者的。上世纪70年代,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新闻摄影“黄金时代”因各种经济危机而结束。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全摄影新闻周刊、最高曾发行1300万份的《生活》(Life)于1972年底停刊。相继停刊的还有其他一些画报和图片期刊,造成大批摄影记者失业。1978年经济稍好转,《生活》又以月刊形式复刊,2007年彻底停刊。2008年的金融危机危及包括摄影记者在内的很多媒体人的饭碗。2009年《纽约时报》前摄影部主任、曾先后在《生活》和《华盛顿邮报》工作过的著名摄影记者约翰·莫里斯(John G. Morris)就曾对媒体表示,“眼下的纠结并非新趋势”。他说:“我已经92岁了,是多次新闻摄影职业危机的幸存者”,“现在的情况虽然更糟糕,但我充满信心。现在的图片数量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我们更需要专业的选择。”

从以上三方面分析看,摄影记者大可不必因《芝加哥太阳时报》的举动而“友邦惊诧”。今后经济情况好转或图片需求难以满足,该报重设摄影部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坚持不要摄影记者的《华尔街日报》不也hold不住了吗?而在只有两家通讯社、自由撰稿人并不普及的中国,日常的新闻图片永远要靠报社自给自足。

不过,在报社人人持有相机、社会上遍地“公民记者”、摄影门槛不断降低的今天,摄影记者也要有危机感,其地位并非不可撼动。新媒体环境逼迫摄影记者要更多地出现在第一现场。缺乏专业精神和高人一筹的摄影本领的南郭先生多了,这个群体的价值必然下降,持续下去,其被取而代之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作者: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英文《深圳日报》原总编辑)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