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9期

对《芝加哥太阳时报》取消摄影部的思考

辜晓进

2013年11月18日15:03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在国内报纸以图片美化版面、吸引眼球、增强冲击力的滚滚热潮中,今年6月1日,突然传来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Times)取消摄影部、包括一位普利策奖得主在内的28位摄影记者面临失业的消息,确实令人吃惊,热议也在所难免。

我的观点可能和一些朋友不同:尽管暗房取消及摄影门槛降低后人人都在拍照,但纸媒取消摄影部不会成为近年的大趋势。太阳时报的做法仍可视为孤案,就像2009年《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转网未能形成燎原之势一样。而且,《芝加哥太阳时报》此举含有因经济不景气而迫不得已的成份。

首先,摄影记者是否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境地?

面对这一问题,我便想起《华尔街日报》。这份目前发行量居美国第一的大型报纸,在二战后至21世纪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既不雇佣摄影记者,也几乎不用新闻图片,同样的头版版式维持了半个多世纪,在美国众多报纸中显得非常另类。当时至少对这份报纸而言,摄影记者绝非“必需品”。但该报从2002年起有了谨慎的改变,默多克入主后的2007年,其版面风格更是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不仅变“阔报”为“窄报”,广告上了头版(这个变化稍早些),大面积彩色化,而且越来越多地使用新闻图片,并为此四处挖角,历史性地成立了拥有11名资深摄影记者的摄影部。近两年,该报还在其网站开辟可免费查阅的摄影专栏“Photo Journal”,展示其专职摄影记者的优秀作品,每周更新。顽固守旧如《华尔街日报》,以其否定之否定,证明了报纸的摄影记者并非可有可无。

其实自1888年3月4日《纽约每日图片报》(The Daily Graphic)首次印刷半色调新闻图片,1919年赫斯特报系建立世界第一个新闻图片社,特别是经历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黄金时代后,报纸已经离不开照片了。报上刊出一幅图片而被万众瞩目甚至影响大事(如战争)走势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在当今的“读图时代”,没有一家报纸敢于忽略图片的作用。而几乎所有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图片,都是由新闻机构的职业摄影记者完成的,包括《芝加哥太阳时报》。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该报一直注重新闻的图像化表达,刊登过一大批有影响的新闻图片,包括获得一次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芝加哥太阳时报》现在却似乎觉得这些都“莫须有”了。但细读相关报道(特别是美联社5月30日的报道)不难发现,“莫须有”的并非摄影图片,而特指专职摄影记者。该报是芝加哥地区综合实力排行第二的一份四开小型报纸(其主要竞争对手《芝加哥论坛报》是对开大报,目前在该地区的发行量排第一),浓眉大眼是其一贯风格,图片受到长期的重视。特别是该报头版,每天一幅大型主图几乎雷打不动。笔者特别查阅了宣布取消摄影部后第三天(6月2日)的该报,风格依旧,可见其新闻图片的需求量一如既往。既如此,图片哪来?据新华社援引法新社报道,该报“将要求文字记者在采写文字稿的同时附上自己拍摄的图片和视频。遇上重大报道,报社将聘请自由摄影师拍摄图片。与此同时,太阳时报媒体集团将增强对通讯社图片供稿的依赖。”即今后的图片主要靠文字记者、自由撰稿人和通讯社三个途径提供。

分析这三种途径,通讯社恐难满足对本地新闻图片的需求,文字记者也未必能提供足够的优质图片(如头版主图),而自由撰稿人也只能应付“重大报道”(如果常态化地邀请,与聘用专职记者的花费何异?)。笔者在英文《深圳日报》任职时,摄影记者岗位一度空缺。在找到懂英文的优秀摄影记者之前,我们邀请一位在深圳的美国摄影家担任本报兼职摄影记者并与其签了合同。但当我们对其产生一定依赖后,他开始讲条件,要求每月用其照片不少于很大的数量,或者大幅提高每幅图片的稿酬。而当我们通知其前往某一事件现场拍摄时,他往往恰好正忙着另一摊事或人在外地,难以到位。后来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不再纠缠英文水平,聘用了一名较好的专职摄影记者。

因此,可供本报随时差遣、熟悉本报独特胃口、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摄影记者是否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我的看法是:至少五年内不是。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