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12期

《中国好声音》好的不仅仅是“声音”

张 翼

2013年12月11日15:14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中国好声音》自开播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成绩,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找到了一个或者几个会唱歌的“好声音”,更多的是因为它在节目组织形态及节目流程制作上所取得的创新。本文力图从《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初段、中段、后段三个流程单元部分的制作来解读它的成功所在。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导师;节目

《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类评论节目。该节目播出后立刻红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收视率从第一期的1.477开始节节攀升,到最后一晚颁奖盛典时达到了5.652的最高峰值[1]。

2013年7月12日《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在浙江卫视播出,在《快乐男声》、《中国最强音》等火爆节目的集体围攻下,收视率一开始就达到了3.516是全国综艺类节目首播的最高纪录,并且之后收视率屡创新高,成为今年暑期最有看点一档综艺节目。那么“好声音”究竟好在了什么地方?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又有什么进步和不足?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将做简要探讨。

一、节目初段形式新颖

《中国好声音》出世之前,中国大陆内地也有过多档成功的音乐综艺类电视节目,比如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等,但是“好声音”能够一鸣惊人,绝对不是偶然现象。约翰?费斯克指出:“文化工业的经济需要,完全符合于现存社会秩序之规训的、意识形态的要求。[2]”首先不得不承认:《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大火,确实是因为赶上了好时机,当时荧屏音乐类节目出现“大量缺货”,这个时候出现的《中国好声音》无异于久旱的大地突然迎来了一场喜雨,所以刚一面世就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但是如果它仅仅是因为占了一个好时机,钻了一个好空档的话,那只能取得一时的成功,昙花一现终究不会永久的璀璨,但是事实证明“好声音”的成功绝不仅是因为“投机取巧”而得,它成功的关键在于它一开始就新颖的节目形式。

《中国好声音》从一开始就派专人前往全国各地招募选手参赛,往往一个选手要经历层层的选拔才有机会来参加节目的录制,所以一开始“好声音”呈献给观众的就是精彩中的精彩。

在以往的选秀类节目中,评委和选手之间采用直面相对的形式,评委与评委之间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的关系,他们仿佛高高在上的审判员,举手投足之中就决定了选手的生死。选手对评委也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只能等待来自评委的最终审判。

《中国好声音》突破了以往的节目形态,采取了新的节目形式:评委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评委老师了,评委变成了“导师”。选手也不再是任凭评委淘汰的选手了,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歌声打动四位“导师”,使其转身,在转身的导师中可以再选择自己喜欢或想去的导师队伍。

这样一种形式的变化就改变了以往评委淘汰选手的单向选择,变成了选手和“导师”之间可以双向互选。这样一来,不仅选手是不是能晋级成为一大悬念。导师会不会转身?有几位导师会转身?转身后选手到底会选择哪位导师?这些都成为新的悬念点,从而吸引观众持久的关注。而且,导师们有时为了争夺一名选手还会爆发一点点小冲突小矛盾,这些叱咤在华语音乐乐坛上的天后教父们的争吵、冲突往往更能调动起观众的兴趣点,从而让他们锁住频道观看下去。

导师转椅子的这个设计非常的巧妙,因为一开始导师根本看不到选手的正脸,也不会存在之前有些节目中评委通过外貌来评判选手的说法。导师判断选手好坏的唯一标准就变成了他的声音和演唱的好坏。在场的观众和在后台为选手加油助威的亲友团也会把导师转椅子视为节目最大的兴奋点。

所以我们在节目中经常会看到当选手开始唱歌时,现场的观众和在后台的亲友团盯着四位导师的手,不停地在喊着“转、转、转”,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也会很自然的传递到电视机前的观众那里,从而带动观看该节目的所有的观众产生联动效应。而且四位导师还经常会因为转椅子的早晚而发生争抢选手的争执,有些时候,因为没有来得及转椅子所以导致错失某位选手,这也常常导致现场导师的自责。这种失误在节目的机制安排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弥补,在节目的最后,节目组会邀请以往表现出色但却因为导师没有及时转椅子而错失的选手重新登场,在这些选手中决出优胜者持外卡继续参赛,最终谁能持外卡归队又成为一个耐人追寻的悬念从而吸引观众。

二、节目中段对抗激烈

当四位导师旗下人员齐整以后,他们将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旗下的学员们进行培训,当然在他们培训时还会邀请圈内名人或者好友帮助他们完成对学员的全新打造,等到第二阶段时所有导师旗下的弟子将会依据各自曲风的不同两两组队,最终弟子们将会同台演出。14名学员由导师指定分成7组,两两PK同一首歌,谁去谁留由导师评定,先是14进7,然后由导师选出一人直接晋级四强,剩下6人由导师指定分成3组,两两PK,谁去谁留由导师评定。6取3,加上直接晋级的一人,至此四强产生。

在这个阶段中,是很残酷的组内淘汰赛,最后的四强是经过层层选拔而出的,在这个过程中导师们的取舍过程是非常艰辛和痛苦的。而且十四名选手在和导师队友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他们却不得不面临残酷的竞争,这之中产生的种种爱恨情仇会让观众也为之沉迷。

节目第三阶段,就是导师终极考核。在这个阶段中,引入了新的考核评审组织——全国99家媒体组织。这全国99家媒体组织,每一家手里握有一分,导师手里有一百分,导师手里的一百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派给选手,因为都是自己的学员,所以一般导师分给学员的分数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而最终决定哪个学员会胜出的也就是这99家媒体手里的分数到底会投给谁。

这样,这99家媒体的给分将直接决定学员们最后的生死。这有两种好处,一是利用这99家全国媒体组织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好声音》的宣传,这全国99家媒体组织利用它们各自的平台去为“好声音”做宣传,而其它未被入选的媒体组织在如此多的同行的参与下,也会不遗余力地报道“好声音”的进程。另外,邀请99家全国媒体充当评审组织也可以有效保证选手晋级的公平性,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对选手的晋级结果产生认同感,避免因为导师的个人喜好,或者其他的人为因素导致观众产生节目存在“黑幕”的想法,从而对节目失去兴趣。

三、节目结尾互动有力

节目第四阶段,导师将不会再起任何作用,也没有了打分资格,选手们的生死将牢牢掌握在全国99家媒体和现场观众的手中。这体现了现代传播的核心“大众传播中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发生改变,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3]”在这一轮中,现场观众将通过手机认证的方式获得投票资格,四位留到最后的选手先每人唱一首歌,然后由现场的观众投票,通过计算现场观众投票的百分比,得票最高的那一位选手胜出,他优先获得决胜的机会,而得票最低的那一位选手将不得不暂时离开舞台。而得票居中的两位选手,将会还有一次比试的机会,这次比试完毕同样会由现场观众投票选出优胜者。这次的优胜者将和刚才第一轮的优胜者直接争夺“年度好声音”的桂冠。

但是这次的评选将由现场观众和全国99家媒体评审共同决定,现场观众的投票仍将记成百分比,每百分之一记成一分,而99家媒体评审每家手里握有一分,这两位选手的最后成绩为现场观众投票得分和99家媒体评审给分之和,得分最高的那一位选手将会获得“年度好声音”的桂冠。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电视的特性“电视将形象、现场和过程直接通过运动的色彩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使观众既看到视听的发展,又能听到现场中一切声音,令观众的印象至深。[4]”

在这个被称为“巅峰之夜”的最后年度盛典中,四位导师全部退居“幕后”,他们不再参与年度好声音的票选,将决定权全部交给99家媒体和现场的观众。这种节目形式,将互动环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以往的电视传播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体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5]。一个节目如果想让观众为之疯狂,就一定要让观众参与到其中来。

因为只有让观众参与到节目当中去,观众才会真真切切的感到是和节目融为了一体,观众是节目的消费者,我们经常说“消费者是上帝”。作为“上帝”的感觉如何体现?只有将最后的决定权交给观众,让观众以“上帝”的姿态作为最后评判者,才能使他们体会到那种高高在上被人尊重的感觉。但是为达到真正的客观公正,防止现场观众被盲目拉票,也为了更好的宣传,所以每位选手最终成绩为观众支持得分与媒体评判分两者之和,得胜者才会获得“年度好声音”的称号。

总之,《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会这么火爆,它好的绝不仅仅是声音,前段新颖的节目形式,中断激烈的对抗竞争,后段有效的观众互动等等,这都是“好声音”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我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应进一步学习它的成功经验,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在电视荧屏上会出现更多的“好声音”。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编播系)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700459.htm.

[2] (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 屠忠俊.网络传播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