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24小时滚动新闻

乱象之下问诊中国电视剧

2013年12月11日14:37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乱象之下问诊中国电视剧

  新华网长春12月11日专电 题:乱象之下问诊中国电视剧

  新华社记者刘硕、张建

  近来,一些电视台在播出电视剧时状况百出,部分电视剧惨遭“腰斩”“注水”或“瘦身”,原本完整的剧情结构在“暴力剪辑”的作用下被剪得十分凌乱,观众的收视观感受到了严重影响。记者调查发现,“非正常播出”不仅暴露出电视台过分逐利的目的,更折射出电视剧行业存在的种种乱象。

  买方市场,电视台为所欲为

  北京某传媒公司副总王萍(化名)对记者表示,“拍得好不一定卖得好”已经成为行业常态。虽然我国每年电视剧产量已经达一万多集,但全国有影响力的播出平台就那么几十家,这其中能够产生高收视、高效益的优质平台更是少之又少。

  电视台作为电视剧生产播出环节的终端环节,掌握着最为核心的渠道资源。电视剧行业“戏多台少”的买方市场让电视剧制作方陷入被动,只能任由电视台为所欲为。

  根据原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以及《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关于进一步规范卫视综合频道电视剧编播管理的通知》,电视剧播出时间、播出长度等都要受到严格把控,并做出了“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应当依法完整播出,不得侵害相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等规定。

  然而,一些播出机构在实际播出过程中无视规定,以完全买断版权、对播出内容拥有自主权等为理由对电视剧进行播出调整,刻意拉伸剧集长度、拖慢内容情节、删减部分情节段落,这些行为使电视剧内容质量受到影响,在观众中也引起了较多不满。

  虽然不少片方都会在与电视台签订的《上星通知书》中标明不能删改、完整播出等内容,但往往不发挥任何作用。电视台对电视剧“注水”“腰斩”等行为,制片及发行方也往往敢怒不敢言。

  片方无奈,投入大风险高

  作为电视剧生产主体,制片方在拍摄电视剧过程中要承担来自导演、演员、编剧等方面资金投入压力。据了解,受到经济环境影响,近两年电视剧投资市场有所萎缩,不少制片方筹措制作资金压力较大。

  影视演员匡小琪(化名)以及参与过不少热播剧编剧工作的王华(化名)等告诉记者,剧组人员领取酬劳之后便不会再承担任何与该剧有关的其他任务。电视剧摄制完成后,电视剧能否被播出、能否盈利等全部压在了制片方身上。有制片人向记者抱怨,现在做电视剧其实是一项“高危任务”。

  王萍(化名)介绍,目前不少电视台为了追求高收视,电视台往往偏向于有大牌明星或大场面的电视剧,剧情则居于次要地位,这直接推高了市场上大牌明星的身价,不少热门明星的接戏价格让一些制作人不敢问津。追求大明星、大场面带来的巨大投入也增加了制片发行方的风险。

  除此以外,一些电视台还要求制作机构为其量身定做独播剧等,但据业内人士介绍,这类独播剧风险也很高,电视台承担的风险有限,主要压力还得由制作方来扛。

  据了解,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有关系”的制作方和发行方往往更容易胜出,电视剧收购、审查过程中的灰色地带让片方十分无奈。

  好剧缺失凸显核心竞争力不足

  虽然我国电视剧年产量已经逾万集,但整体播出及收视情况并不容乐观。据报道,今年年初至今全国卫视及央视播出的八百余部电视剧中,收视情况较好的寥寥无几,达到《甄嬛传》等热播剧高收视作品更是屈指可数。究其原因,具有收视号召力的好剧缺失是主因。

  产量高、质量低、收视差,国产剧要想成功突围,靠暴力剪辑等手段愚弄观众并非长久之计。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周文认为,现在我们欠缺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作品,应在这方面进行强化,不应仅盯着经济利益,更应注重打造电视剧行业整体质量。

  据某视频网站负责电视剧收购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国内电视剧市场同质化程度过高,为了挤进播出线,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内容过于扎堆,创造力不足,国产电视剧行业陷入了低层次混战的发展怪圈。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伟东表示,美国、韩国的电视剧行业发展成熟,电视剧质量较高。以美国为例,大部分电视剧采用季播方式,每周一集,但观众依旧充满期待,这充分说明了好的内容才是对观众最有力的吸引。

  内容是电视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电视剧行业若要摆脱粗放混乱的低层次发展模式,并告别生产播出环节的种种乱象,提升内容质量迫在眉睫,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