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BBC——英国广播协会在20世纪20年代广播商业化的潮流下,形成了独立于商业竞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管理的媒介制度。这一制度设计有其独特的社会运行机制背景,更与英国的传媒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其公共服务理念因丑闻事件受到质疑的时刻,本文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国内的传媒生态环境,重新探讨并解读初创时期BBC的“公共性”语境的生成,从而为理解BBC公共性设计提供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BBC;公共服务;媒介生态环境
近年来,英国传媒业丑闻频出。从《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到王妃凯特的裸照事件,再到近日老牌媒体BBC前主播因性侵儿童一事被独立媒体爆料,英国传媒业的公信力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一直以来,英国广播公司(BBC)被作为公共广播理论与实践的旗舰被世界关注。从1925年克劳福德委员会(Grawford Committee)制定的关于英国无线电广播的经营范围与宗旨中看,相对严格的公共服务原则历来是英国媒体引以为豪的专业准则[1]。正由于如此,此次的丑闻事件令人尤为震惊。公共广播业的公共服务理念为何在商业现实面前如此脆弱?在今日重新探讨BBC的社会背景与专业语境,尤其需要重新解读与其公共性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语境的产生。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传媒生态概述
18世纪的英国传媒业为中产阶级的形成做出了两大贡献:提供商业信息与培养阶级观念。商品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发达使得19世纪的现代英国传媒业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呈现出民主化倾向:表现之一是报纸的读者多面向中产阶级乃至劳工阶层;表现之二是出现了较早的劳工报刊与廉价报刊。从传媒生态来看,三种主要传媒形态构成了当时英国报业的传媒环境:一是传统意义上以中产阶级为主要读者群的主流商业大报;二是以工人阶层为主要读者群的激进主义劳工报刊;如果说前两者还可以在政治与经济层面上划分出读者阶层的话,第三种面向“去政治化”的大众群体的星期日大众报刊则更加乐于将读者群体模糊化,以“消费者”来定义读者。从政治层面上看,星期日大众化报纸是激进的,然而这些与民谣、廉价故事书、年鉴、小册子等等出版物关联甚密的出版物事实上并不关注政治,它们关注的是消费者们的个人兴趣以及与之相关的盈利。
1861年报刊税的废除使得市场成为衡量报纸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随着劳工报刊等政治激进被排除出报业市场,星期日报纸日益勃兴,这种报纸的盈利模式使得英国报业开始向着完全市场化运营模式推进。市场化与商业运营体制使得这一时期开始英国报业的运营模式及新闻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迫使前两种报刊——商业大报与激进主义报刊在很大程度被大众化报刊所边缘化。市场模式下,大众化报刊在高度资本化的市场中参与竞争,以通俗内容和低廉价格赢得大多数读者。英国继美国的“黄色新闻”之后刮起了一股“新新闻主义”浪潮:从内容上,使得报纸成为大众通俗读物;从形式上,将报纸设计为更重视可读性的商业产品。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那种中产阶级式的读者与报纸的关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报纸不再是民众的指导者和教育者,而是一种取悦读者的挣钱机器[2]。
兴起于19世纪后半叶的报业、电影业与戏剧业所带来的大众化风潮也对英国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自19世纪以来,一直保障公众具有批判意识的机制动摇了。[3]”大众传媒对于媒体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与严肃的道德宣教嗤之以鼻,着力于倡导通俗与娱乐化的内容。哈贝马斯就认为大众文化并无文化可言。无非是传媒迎合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消费群体,而不是向他们导向一种真正的文化。
二、20世纪初BBC的公共性设计
20世纪初,“大众化”与“市场化”所控制的媒介生态之下,无线电技术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开始应用于实际。以往研究者在讨论BBC的诞生与公共制度设计时,往往将其简单归结为技术因素的限制,即频道资源稀缺这一单一因素,而忽略了BBC产生的社会背景,尤其是与其公共性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语境。事实上,在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传统之下,英国能够产生不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管理的媒介,显然是一种适应当时媒介环境的制度设计。
回到20世纪初的英国,媒介批评者们发现相对于大众化报刊,无线电广播具有一些特别的技术优势,如传播速度十分迅速,传播范围更广,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电子媒介,无线电广播似乎具有教育受众、开拓文化领域和视野、进行公民政治教育的极大潜力。然而,前有大众化报刊与电影业之鉴,后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们对于大众传媒在宣传方面的能力记忆犹新,人们普遍担心,大众传媒要么有可能成为大众化商业模式下的娱乐信息制造机,要么会成为政治性的舆论工具。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大众化的廉价报刊已经与电影业意义造成了当时文化堕落与道德下滑等负面的社会影响,为了将大众传媒从政府和市场中分离出来,使得在文化上传播发挥更大的贡献,显然有必要进行一种更加周密的主观的公共性设计。在这种设计下,新媒体广播被视为“堕落的大众文化”的“解毒剂”,人们寄希望于这种设计既能够弥补报业与电影业由于大众化和市场化而导致的文化水平下降的社会恶果,又能不违背新闻自由,使传媒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正面潜力。
广义上考虑,这种对于传媒体制设计的信赖与信念,来自于英国自18世纪以来的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传统。从洛克到边沁,功利主义者认为,严格地说来,人类价值或目标不可能由理性知识获得。我们最多能用理性判断目的和手段是否相符。人可以获得关于手段与既定目的之间资源分配的理性知识,但人不可能获得如何选择目的这样的理性知识。简言之,人的行为只有欲望这唯一动机,而人能够理性决定的,只有满足主观和非理性欲望的理性手段。
这种传统的特征之一是对自由和舆论审判机制的信念,由于真理具有对手段作理性决定的特性。即坚信以下信条:只有在自由基础上,人们才能获得完善的信息,只有信息是完善的,人们才可以理智地选择最有效的手段来达到个人的目的,由于个人皆有理性,保证了充分的善行最大化,才会产生社会善行。设计一种人人皆可有善行的政治制度,正是边沁等人的目的所在。也正是这种基于人类行为动机的认识,进而强调媒体理性监督功能,功利主义者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实践做出影响深远的理论贡献与实际作为。
这种传统的特征之二是对“制度设计”等理性手段的强烈信念。在BBC的产生经历中,就是政府与社会一方面从功利角度出发的重商观念,强调媒介的商业化与市场化;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人性功利的认识,有意识地希望运用理性弥补现有制度缺陷。
历史的巧合在于,从传媒制度设计者们(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的角度来看的美好设计恰好也符合了当时的大众传媒经营者们的期待。相对于大众化报刊与电影来说,广播具有极大的技术优势。媒体之间竞争的实质其实是以产品竞争获得更多的受众,这种竞争的要诀在文化产品要更加通俗化、大众化与娱乐化,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任何媒体拥有者都不希望看到一个拥有竞争优势的新媒介横空出世,再次抢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进而影响其既得利益。因此,当时许多报业主与电影老板们联合起来极力游说政府,排挤广播进入商业运作体系。并支持BBC进行公共性的制度设计。
于是,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BBC建立了以执照费为资金保障从而规避商业化运作的运用模式,并确立了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理念。根据赵月枝的分析公共性原则有如下几条:“独立——政治上不为政府或其他利益集团左右;平等——观众不分等级享受同样服务;全面——满足不同层次、口味观众需求;多元——反映不同观点,照顾少数人兴趣;不迎合——不追求最大观众数,不一味迎合观众,通过节目培育民主精神,提高公众文化品位。[4]”
三、结 语
当然,除了以上传媒生态的分析外,BBC的公共服务理念的确立还有其他种种原因。如一战中媒介的全面国家化的影响、第一任总裁约翰?瑞斯个人的努力等。然而,媒介生态及英国国内特有的政治文化特性和社会价值取向显然是人们寻找“第三种道路”的制度设计的原动力。
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私人广播电台纷纷加入英国传播体系,由此带来的商业化浪潮已经对以BBC为代表的公共广电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尤其是在一系列大报纷纷酿出丑闻之后,传媒与文化研究学者充满了忧思:如何避免商业化运作下传媒已经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成为跨国界的媒介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即使拥有“公共性”的制度设计,广电业依然处于这种盈利压力与社会责任造成的双重焦虑之下。有学者甚至开始重新考虑公共广播电视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5]。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广电经营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张扬的是广电传媒的经济价值与市场化运作,而在对于公共性的制度安排上是否应当更多地关注国外媒体的经验与教训?
(作者系: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英)大卫·麦克奎恩著.苗隶等译.理解电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英)休·亨特,肯·理查兹等著.李醒译.近代英国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3] (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4] 赵月枝.公共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2).
[5] (英)查尔斯·柯兰著.冯建三译.统理BBC[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