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鼠标土豆”共舞
传统广电新思维,即在认识到“鼠标土豆”的特征之后采取的相应策略。
1.内容不再是终点
“鼠标土豆”希望获得好的内容,且最好免费。针对他们的需求,传统广电要改变对内容功效的认识。内容不仅仅是媒体获利的终点,而可以成为起点。内容不再是目的地、终点,而成为切入点与诱饵。传统广电可以利用内容方面的先天优势,通过直接贩卖内容的方式获利;或者通过提供免费内容以吸引更多用户,将这些用户“打包”卖给广告商来获利;此外,还可通过提供优质却免费的内容,吸引到多方用户,获得他们多元、多类、多样态的各类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做出阐释、预测,从而能够从负载于大数据之上的新生商业模式中获利。
2.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鼠标土豆”除了想获得优质内容外,还希望能更便捷地得到优质内容。他们的媒介使用习惯不再止步于“一屏”之上,而是往返于“多屏”之间。满足他们“跨界”、“多屏”的需求,实现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之间的三屏无缝对接,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便捷地获得优质内容,是传统广电转身时需要考虑的重点。
新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新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内容的“多屏”与“适位”传播,满足“鼠标土豆”对于传播无缝隙的追逐。技术给传统广电带来了一种潜在的行为能力,让用户能够参与到传播中去。比如说PPV、PVR、VOD、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OTT多屏等新技术带来的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以及因此派生的各种新型商业模式,都可以给传统广播注入新活力。
3.“用户”与“圈子”是目标
“鼠标土豆”还希望能够生产并传播优质内容,以满足他们社交与分享的需求。获得用户,并且形成圈子,增强粘性,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比如,发展社交网络与各种交互业务,让用户加入到内容生产中去,自主评论,快捷分享,成为内容的主人。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内容为王”、“渠道为王”,下一个阶段是“用户为王”。谁能抢到人、抢到足够多的人,并且促其产生某种关联,形成各类“圈子”,是媒介未来竞争的本质所在。首先,有人,就有数据;有“圈子”,就有各种关系数据。而来源于这些“用户”个体及群体的数据,以及他们在“圈子”社交中沉淀下的各类数据,是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来源。大数据的价值就是对于各类关联数据的分析,以此获得对事物的分类、预判。其次,“圈子”对用户有着巨大影响,“圈子”(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际网络、群体规范和意见领袖等。在用户的媒介接触中,“圈子”(社会关系)既能加强也能削弱媒介的影响。“圈子”对媒体的传播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媒体在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时应重视“圈子”形成的动能与势能。第三,新媒体是粉丝经济,形成“圈子”是最大化实现粉丝经济的路径。
“用户”与“圈子”是未来媒介竞争的王道,内容、渠道,仅是方法、路径、诱饵。人与“圈子”,才是终极目标。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转型时,如果用传统思维、传统模式来做,最终的结果是“做新如旧”。新媒体必须用新思维、新模式来做,转“新”首要的是转变“心”态,从“心”改造,做个忠实的新媒体体验者与使用者,抛弃传统媒体陈旧的精英观,树立面向草根的新型精英观。否则,难得新媒体之精髓,更何谈与“鼠标土豆”共舞时能舞出翩翩风采、阵阵掌声呢。
(栾轶玫:毕业于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中央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