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快速专题>>邵逸夫逝世

京华时报:六叔有功电影也伤在电影

2014年01月08日07:18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邵逸夫先生的离去,随同早已逝去的第一、二代电影人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张善琨一起,象征着早期中国电影走进了历史。百龄高寿的邵逸夫,既见证了民国电影曾有的辉煌,在地域迁徙中延续了百余年中国电影的薪火;也意味着民国电影的历史——只能从文字中寻找蛛丝马迹,而再无鲜活人生的证明。

邵逸夫先生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内地人知道他是因为众多的逸夫楼,但鲜有了解他的电影人生。即使二三十岁的香港人,也并不了解他和电影有什么关系,只会在每年的翡翠台“万千星辉贺台庆”上看到他亮灯启动。有人知道他曾是香港电影王国“邵氏影城”的掌舵人,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种电影活动很少见他出面,即使是今日的香港影人也慎言邵先生的功过。哪怕无关是非的学界,在美国、新加坡、香港举办过三次“邵氏电影国际学术会议”,也从未见邵先生或其家族代表出席过。有印象的一次,是2007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发“世纪影坛成就大奖”,邵逸夫长子邵维铭先生领奖并用英文发表了简短评论。今日,曾经辉煌东南亚的清水湾“邵氏影城”清清淡淡,没有成为香港旅游的热点;曾是东南亚电影龙头的邵氏兄弟香港公司也仅这几年间偶涉一两部小制作,不论当前电影产业多么热火朝天,亦不为所动。

邵氏出身于宁波,上世纪20年代来到大上海从事电影生意,因商业利益拍古装片,被同行“六合围剿”。幸亏老四邵仁枚、老六邵逸夫开拓南洋市场挽得颓势,但终不免被同行趁夜将片库一把火烧光。于是,上世纪30年代他们把公司迁至香港,但仍与同行龃龉,又被人趁夜烧了一回,这也恐怕是影史中少见的。因此,今日的邵家恐怕没忘记上海、香港两次大火的伤痛,邵逸夫捐款很少给电影业,邵家也很少以电影业为荣。

邵家的家族式管理是封闭的,邵逸夫的退休就意味着退出电影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邵逸夫在香港电影业的过程是一部充满纠纷的历史。逼走大导演李翰祥和大明星王羽、许冠文,挤对走公司创始人邹文怀、何冠昌,而这些当事人的回忆录或访谈中却并没敢太多抱怨。后来,王晶斗胆将这些逸闻拍成电视剧《影城大亨》,不尽不实处大概讲述了邵逸夫当年神一般的人生。

今日,邵逸夫先生离去,这一段历史彻底终结了。愿他安息,他不同一般的电影人生需要后人珍重其中的启示意义。他是高山仰止,承载着“中国人”“华人”“电影人”的符号,但显然,他对这些身份的态度一直并不明确,耐人寻味。 (刘辉)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