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演化: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人类学纪录片

王亮

2016年02月24日14:35  来源:视听
 

摘要:人类学纪录片能够以一种影像媒介的话语方式,展示社会历史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其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多种关系的综合,包括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等。在媒介生态学视角下对人类学纪录片中群落的五个演化阶段进行分析,寻找到影响群落演变的媒介因子,可以揭示其演变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群落;媒介生态;人类学纪录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新中国成立至今,各民族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阶段不同,特别是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差异,呈现出很大不平衡性和多样性。但随着新中国政治重心、经济结构、伦理价值和道德观念发生转移变迁,人类学纪录片恰恰能够以一种影像媒介的话语方式,展示这种社会历史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人类学纪录片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多种关系的综合,包括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等。而这样一种多重关系的综合就构成了人类学纪录片的媒介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生态因子都会引起整个群落的不断变化。在媒介动态演变中我们将新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群落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寻找到影响群落演变的媒介因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媒介与人、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关系及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

新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群落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958-1978年的群落成长阶段、1978-1989年的群落发展阶段、1989-2000年的群落成熟阶段、2000-2010年的群落繁殖阶段、2010至今的群落整合阶段。

一、群落成长阶段

早期的新中国人类学纪录片媒介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加之缺乏竞争,纪录片群落内的种群结构较为单一,以促进民族大团结、宣传报道党的民族政策、反映民族地区解放后新气象的新闻报道型纪录片种群就成为了优势种群。媒介生态因子中,政治因子完全主导了整个种群的发展。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议,把中国少数民族的原来面貌拍摄记录下来,供中央领导了解,为制定民族政策作参考。为此,在“为了毛主席老人家了解少数民族”这一政治使命的推动下,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学电影拍摄工作开始了。如记录中央民族访问团到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慰问及介绍民族地区情况的《欢乐的新疆》《光明照耀着西藏》,反映各民族代表来京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中国民族大团结》等影片。

由于技术因子严重的滞后,呈现出用电影方式制作、用电视手段传播的不协调状态。电影的摄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经济因素无疑也成为当时人类学纪录片制作的掣肘,只有少数用作研究的人类学片能够获得政府相当有限的拨款。50年代开始兴起的中国人类学片的拍摄,从一开始就是政府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而不单是出自民族学人类学家个人的热忱。①因此八一电影制片厂受全国民族委员会委托,由北京科学电影制片长负责,调请和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院民族教授、社会学专家带着历史系的大学生和专业电影摄影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拍摄了16个民族22部123本影片(1957-1965)。这批作品无论从拍摄的指导原则还是影视表现的艺术性上都给摸索前行中的中国人类纪录片群落迅速生长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同时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民族文化影音资料。但受到“文革”的影响,十年间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群落的发展停滞不前,文艺的百花园一片凋零,唯有八个“样板戏”一枝独秀。

二、群落发展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全面复苏,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群落媒介生态由封闭状态逐渐走向了开放。文化因子成为此时的主导因子,文化自觉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部门、大众传媒机构逐渐被唤醒。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拍摄了《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祭祖学师》等民族传统习俗和社会文化变迁的纪录片,中央民族大学也拍摄了《柯尔克孜族》《白裤瑶》等片,中央电视台在这一时期也先后制作了三部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它们以新鲜的电视语言,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的沉积;以不同以往的创作观念,显示出文化意识的崛起;用记录的视角挖掘了沿途的文化遗址、民族宗教习俗。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不仅体现出了创作者本身对于本土文化、传统文明的深切关注和深刻反思,更是打破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上的政治禁锢,为中国人类学纪录片以后的长足发展,直至走向世界,扫除了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可见当时的纪录片种群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群落结构开始合理化,纪录片种群也开始丰富了起来。

三、群落成熟阶段

自1989年起,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群落媒介生态逐渐进入了一个多元共生状态,媒介种群日渐丰富,种群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群落的结构趋于多样化。群落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观。一批游离于中国主流电视体制之外的纪录片作者率先摒弃了传统的摄制模式,用“直接电影”所倡导的非介入式方法为中国纪录片(其中也包括民族志电影)确定了新的创作坐标。②王海滨的《藏北人家》、孙曾田拍摄的《最后的山神》(1993年)都是基于观察式的拍摄方法,体现出对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真诚反思。

1989年中央电视台还创办了纪实类栏目《地方台30分钟》,一大批优秀的人类学纪录片通过此栏目走进了观众的视野,一批批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成长了起来,人类学纪录片也开始逐渐摆脱电影纪录形式的窠臼,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语言符号系统,电视勇敢担当了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生产、传播的历史重任。陈晓卿的《龙脊》(1995年)等作品,代表了那个时期纪录人的精神风貌和纪录品格。随着频道专业化的发展,以央视为代表的卫视频道,开始谋求“专业化分工、特色化播出”的纪录片栏目发展之道,一批定位清晰、选题精彩的纪录片栏目相继开办。央视的“探索·发现”、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等逐渐成为广大电视观众津津乐道的纪录片栏目,一大批人类学纪录片《摩梭人》《德兴坊》《茅岩河船夫》《远去的村庄》等人类学题材的作品也得以先后播出了。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和ENG设备的逐渐普及,纪录片创作者对于纪实观念理解越来越深刻,我国人类学纪录片形式上更好地凸显了人类学“参与观察”式的创作理念,内容上则注重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的影像来刻画时代风貌,描绘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方式。1994年具有纪实象征意义的代表作品《八廓南街16号》问世了,它用旁观的方式尽力避免表露作者的感情色彩和道德取向,运用长镜头加同期声的电视语言,通过似乎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力图找到拍摄对象的象征意义。

四、群落繁殖阶段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电视产业突飞猛进,这也为人类学纪录片群落的发展给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纪录片群落开始从成熟走向大量繁殖阶段。在创作题材方面,在不排斥“小”题材的同时,开始了大投入、大制作,央视的《新丝绸之路》、凤凰卫视的《薪火》一批系列纪录片登上了荧屏。而且在创作手法上大胆尝试了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段和心绪式的叙事风格,突破了传统的纪录观念,虽然备受争议,但也为纪录片群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营养。

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技术因子是DV设备的出现,它颠覆了专业纪录的门槛,使影像纪录成为人人皆可为之的事。DV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一种平民化的影像书写方式正式走进了历史的舞台,也宣布了影像霸权的结束。像这一时期的作品《离开故土的祖屋》《蜕变》等都是用平民视点观察社会,改变了我们对民族社会的认知,也改变着整个纪录片群落的媒介生态。

五、群落整合阶段

随着多屏时代的到来,观众的收看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不受电脑与电视的束缚,而是趋向移动收看,手机、平板电脑已然成为重要的接收终端。在这种播出平台不断拓展的的背景下,纪录片群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整合。这种整合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整合模式,它们交叉进行,共同改造着纪录片的媒介生态。

自上而下整合首先是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的横空出世,它无疑对于群落的繁育提供个一个国家级的平台,通过渠道催生内容,成为了纪录片行业的一个标杆。一大批精彩的人类学影片得以在主流媒体呈现,唤起了全民观看纪录片的热情。另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将“限娱令”一步步推行,使得无论是卫视还是地面频道都加大了纪录片的制作与播出力度,更多优秀的纪录片和纪录片栏目应运而生,如“手艺”系列、“昆曲”、“京剧”、“拾遗保护”栏目、“文明之旅”栏目等等。

“互联网思维”流行,使纪录片进入整合营销、全媒体营销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冲击纪录片的传统生产播放方式,引发纪录片人重新审视市场、受众、产品、价值链乃至整个行业生态。③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自下而上的整合,中国人类学纪录片进入了播出联盟时代,雷禾纪录片协作体、大陆桥发行网络、良友电视联播平台向200多家地面频道提供纪录片节目,同时也向优酷、搜狐、乐视网等多家门户视频网站提供丰富的片源,使得人类学纪录片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人类学纪录片群落也日趋多元化。

小结

总之,将新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纳入到媒介生态学的研究框架中进行分析,不仅仅是一种研究视野的转换,更是一种研究观念的变化。把中国人类学纪录片作为一种生物群落去研究,不仅能够将其与纪录片的整体生态环境联系起来,而且也能够与整个媒介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更是将人、社会与自然联系了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纪录片媒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张江华,李德军.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97.

②朱靖江,田野灵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159.

③张同道,胡志峰.2013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2014(04).

基金项目: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媒介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川东北地区非遗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XJC850002。

2.西华师范大学校基金项目“川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与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A003。

(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推荐阅读

庆祝建党95周年 走进党报历史长廊
  回首过去的95年,我们的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我们的党风雨无阻、成就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风华正茂,笔耕不辍,砥砺前行。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正是95年征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详细】庆祝建党95周年 走进党报历史长廊   回首过去的95年,我们的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我们的党风雨无阻、成就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风华正茂,笔耕不辍,砥砺前行。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正是95年征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