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的一张名片【5】
——“文学陕军”进高校
困境与希望 惊喜与感动
每一次的“文学陕军进高校”活动都举办得红红火火,但背后的苦又有多少人知晓呢?不,既然选择了就不要怕吃苦,坚持是最好的注脚。“因为经费的原因,活动做得很艰难,但我们还是坚持做下去,因为我们有责任去传承‘文学陕军’的品牌。” 太白文艺出版社社长党靖说。
“文学陕军进高校”在最初的“文学陕军数字阅读进高校”活动时,在执行过程中,因为出版社难以调动高校资源,所以不久,陕西省委宣传部又批复文件,同意和陕西省作协、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一起作为活动主办单位,共同在全省推进这一活动。
解决了资源问题,资金怎么办?太白文艺出版社所属的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出了一部分,出版社又和一些文化企业合作解决了一部分,但还是很紧张。“因为对学校是纯公益性质的,所以再难我们也坚持不向学校收一分钱。”也有商业单位找到他们寻求合作,但他们怕学校会误会,也担心作家们觉得太商业化,所以就拒绝了。因此,“文学陕军进高校”活动开展的并不顺畅,离最初的设想还有一段距离。但也正因为保持了活动的相对纯洁,活动中的点点滴滴更让人感动。
让我们重温一下2014年活动启动时的盛况吧——活动当天中午时分,天空突然下起了雨,气温骤降,但西北大学长安校区的校园里却异常热闹,“中国梦?文学梦——‘文学陕军’进高校”活动要在这里拉开帷幕。报告厅外,等待入场的学子们打着各种颜色的伞排起长队,成为了雨中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获悉贾平凹、叶广芩、朱鸿、雷涛、王芳闻等著名作家会到场,读过他们不少作品的学子们纷纷表示:因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所以干脆早点到。有的人是从西北大学的老校区赶来,因为下雨堵车,路上基本用了一个多小时,但依然热情高涨。有的人手里捧着作家们的书,希望在活动结束后,可以有机会得到签名。启动仪式开始,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过道也被站满。
后面的几次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可见“文学陕军”的受欢迎程度,也让承办方倍感责任重大。具体负责活动执行的太白文艺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强紫芳讲了个印象深刻的故事。陕西有位“90”后作家孙雨婷,在香港读研究生时知道贾平凹要来西北大学讲座,专门从香港回来西安参加活动。时隔一年后,贾平凹在香港参加活动时,又和孙雨婷碰上,他仍然记得这个小姑娘。孙雨婷说,能和著名作家如此近距离交流,对自己在文学之路上的成长特别有帮助。因为对于出版社组织活动的认可,后来,她把原本环保部约的一部书稿,指定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而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作家、出版社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冯积岐在讲座中提到多位外国作家,但听讲座的中文系学生竟然没听过这些作家的名字,其他作家在和大学生的交流中也发现了大学生阅读少的问题。“这使我们更加坚定要继续推进这一活动。我们会请作家注意,还是要以和文学入门者交流的角度去讲座,慢慢地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爱好。”强紫芳说。
西安理工大学校团委的邹阿龙也发现,作为阅读主体之一的大学生,他们的阅读前景令人担忧,对阅读材料的盲目选择、阅读计划的不合理安排、阅读方法的不当选择、对新知识的追踪缺乏敏锐性等问题,在当代大学生阅读过程中屡见不鲜,读经典的少了,快餐式的阅读多了,还有功利性阅读,虽然可以满足当前的个人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隐患很大。如果大学生只关注眼前所得,那么必将有碍自身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参加活动的作家在讲座中也注重引导学生阅读的习惯、方式和方向。
全民阅读不是走过程,不是一时的喧嚣和焦点,它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全民共同的参与和持续关注,“文学陕军进高校”活动同样需要各界的关注与支持。这里我想起青年才俊殷永纯的一段话,“让阅读从速食快餐回归营养养生,让慢与品成为享受,让文学成为生活质变的酵母,品质生活,文学与青春就像最美的时光遇见爱情的感觉。”阅读原来是这么的美妙,享受这美好吧。
把优秀作家请进校园,把优秀作品送进校园,让作家、作品和读者零距离。看到踊跃参与的青年学子,作家、出版社、社会都应该很欣慰,“文学陕军”后继有人,青年学子大有可为,“文学陕军进校园”活动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全民阅读”功莫大焉。
(作者系中国新闻人网主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