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

"中央厨房"烹饪爆款视频 "习主席来了"的背后故事

2016年11月11日10:4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品主创王洋(左)、张建波(右) 记者 赵光霞/摄

》》》点击观看访谈图文、视频回放

人民网11月11日电(记者 宋心蕊 赵光霞)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11月2日揭晓。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采访制作的《习主席来了》(Who is Xi Dada?)荣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一等奖。今天上午,作品主创王洋、张建波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栏目,揭秘了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

从创意到成品“闪电速度” 赶在习主席专机落地前发布

这部作品诞生于2015年9月,也就是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人民日报记者通过走访北京高校,邀请来自15个国家的留学生来谈他们眼中的习近平主席,视频内容只剪辑国外留学生的原话,记者不出镜、不引导、不评论,确保内容的客观性。视频通过活泼自然的镜头语言展示了国外留学生眼中的习近平主席的形象。

王洋表示:“大概是17日、18日的时候,我们在加班时萌生了这个策划。当时把这个视频定位在国际传播方面,其实主要想影响国外的受众,我们想向国外的普通民众介绍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创意得到“中央厨房”领导的大力支持后,主创团队迅速联系北京各大高校,并在一天之内完成了对15个国家20多位留学生的采访。王洋回忆:“为了保证在习主席的出访专机落地美国之前把这个视频推送出去,我们连夜进行剪辑制作,向上报送审查,最后通过网络传给身在美国的前方记者,最终在美国时间9月22日清晨,由人民网美国分公司记者正式对外发布。”

“小切口”描绘大国领导人 主创和留学生打篮球拉近关系

关于最高领导人出访的策划报道一般都会集中在日程安排或者访问成果等焦点问题上,不过“中央厨房”的主创团队决定选择一个“小切口”,能以轻松、亲切、小诙谐的风格,拉近中国最高领导人跟普通受众之间的关系。张建波表示:“我们的主创人员五个人里面有两个90后,三个80后,那些留学生也是一样年轻,所以我们聊的时候非常的放松。”年轻人跟年轻人之间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很快就拉近了距离。王洋回忆:“我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采访了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当时两位摄像师跟他交流的前后阶段,为了拉近感情距离还一起打了篮球。话匣子一下就被打开,留学生也不会拘谨了,他把他真实的想法都说了出来。

王洋透露,最终视频中保留了全部采访对象的镜头。她说:“留学生们把心中真实的想法,对习主席的仰慕、赞扬全部都没有隔阂的表达了出来,让我们很惊喜,觉得能够说得这么好,这么真诚、这么愉快,所以其实剪掉谁都很舍不得。虽然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限于时长没有剪进去,但是每位留学生全部都出镜了。”

网友自发“病毒式传播” 引发国际主流媒体关注

视频发布后,引起了英国路透社、法国费加罗报网站、德国世界报网站等多家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王洋认为原因之一在于网友的热情:“我们虽然一开始定位没有想借助国际主流媒体投放视频,但是网友的传播力量非常大,这种‘病毒式传播’引起了国外主流媒体的关注,视频播出当天,英国广播公司BBC就对这个视频进行了报道,而且马上联系了人民日报驻外记者询问视频情况。路透社还特别联系了视频中出镜的两位美国留学生,进行了二次采访,并在专题报道中称‘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第一部采访国外留学生评价本国领导人的视频,这个视频整体给人一种时尚感、时髦感和酷酷的感觉’。还有不少国外主流媒体也对视频进行了长篇大论的分析。”

谈到这部作品为何会有出人意料的传播效果,张建波表示:“我们本身定位非常准,首先面向的是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包括YouTube、facebook、推特,所以很有针对性。另外,这部视频时长只有3分26秒,时间比较短,针对网络传播规律量体裁衣做了一个微视频。”另外,作品的成功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机制的大力支撑也密不可分。张建波说:“我们这5位主创背后是人民日报整个中坚的采编力量,最优秀的资源都在力撑这个视频。‘中央厨房’秉持的做法就是灵活分工、齐心协力,一切以用户为导向。主创团队用了半天就集结了来自人民日报下面的报纸、网站、技术人员团队,为视频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习主席来了》(Who is Xi Dada?)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推荐阅读

迎第十七个记者节 看优秀新闻人炼成记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在第十七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中国最高新闻奖项获得者,通过数据和事迹,为您揭秘优秀新闻人修炼之路。
【详细】迎第十七个记者节 看优秀新闻人炼成记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在第十七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中国最高新闻奖项获得者,通过数据和事迹,为您揭秘优秀新闻人修炼之路。 【详细】

戳破"10万+"泡沫 自媒体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这个平均每100个网民就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10万+”的光环再加上一波高过一波的估值,自媒体在资本和市场的热捧下水涨船高。
【详细】戳破"10万+"泡沫 自媒体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这个平均每100个网民就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10万+”的光环再加上一波高过一波的估值,自媒体在资本和市场的热捧下水涨船高。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