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京晶:技术与内容双轮驱动实践

2016年12月15日15:54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中青在线副总经理寇京晶
中青在线副总经理寇京晶

人民网北京12月15日电 由人民日报社、中央网信办指导,人民网研究院主办,信用体系网协办的2016党报网站高峰论坛今天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人民网一号演播厅举行。中青在线副总经理寇京晶在分论坛上做主旨演讲。以下为全文内容:

大家好,很感谢人民网给我提供这样的机会,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中青在线在党报媒体融合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技术与内容双轮驱动实践”。

中国青年报在2016年着重构建H5牵引网报融合的全媒体传播生态圈,我们社长提出来,向“移动化、交互化、思享化、交易化”转型,努力探索有中国青年报特色的媒体融合转型之路。

我昨天在做PPT的时候,我就想分三个部分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第一部分是H5技术牵引下的部门主导三端融合;第二部分是H5作品与微矩阵建设;第三部分是线下渠道线上社群化探索。

我们今年年初报社全范围的推动“部门主导、三端融合”的做法,刚才有各位老总也提到,每个报社的做法是不同的。我们报社等于是成立了全媒体协调指挥中心,在这个机制的指导下,报社鼓励个别部门,包括我们纸报编辑部的部门和中青在线网站的编辑部的部门都参与到三端内容建设当中去,这三端就是指,大家也有这个概念,一个是报纸版面端,一个是PC端,还有一个是移动端。到今年年底的时候,11月份,我们又提出要重点发力在移动端这块的功能和内容建设上。我接下来简单的以案例式的,我们在2016年都做了哪些部门主导三端融合的作品给大家分享。

这是我们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全媒体报道当中,我们采用了网络专题、网稿快讯、H5、移动视频直播等多样态的报道形式。这是在我们报社的副总编毛浩老师当时的主持下做的全媒体报道。在这次报道当中,我们是首次尝试接入公共视频信号资源,实现了青年论坛的多终端的视频直播。因为中青在线,在座的老总可能不清楚,全部是靠报社投资发展起来的,所以资金是有限制。在这方面的探索,我们实际上也有点切合今天论坛主题,怎么样借助外力来拉动内部生长,来实现网报融合。我后面会讲到我们是怎样借助外力的。

在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全媒体报道中,我们最大的亮点用了什么技术,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也就是说,在这次报道当中,我们到前方的记者是携带了一个VR全景相机,现在在媒体是很流行的一种做法。这个VR不是大家经常自己玩的那种鱼眼相机,我们当时用湖南大学的一个设备叫12个镜头的,每个面,因为物体有六面,每个面有两面镜头,记者拍摄完以后利用拼接技术,我们做了一系列的作品。通过坐在家里看中国航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我们会聚了全景照片、视频、图集等多种形式,全景报道展示了航展内外各种精彩瞬间,也受到用户的欢迎。

这是G20全媒体融合报道这次峰会的盛况。这是我们借助外力,中国青年报社和北京市新媒体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这是首次在联合报道上的一种尝试。这四个美女记者有三个是报社的文字记者,她们虽然第一次做移动端的媒体直播报道,但是她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也不亚于这些有经验的视频网站和电视台的这些记者。这一次的尝试是我们首次在全程化利用移动手机进行直播报道的新样态的尝试。

这是各个传统媒体比较擅长的深度调查报道,这是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报告,我们当时是在报纸版面端用了四个整版来进行的报告,我们的编辑,PPT上标了一个红色字,说像四扇刻画精细的挂屏,全面、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报告。生动报道,我们还有其他样态。

这是H5版的留守儿童报告。H5的作品容量还是很小的,我们怎么把三万多字的调查报告呈现出来呢?这就需要技术创新。在这样一个H5作品当中是按章节设计定位,满足用户对内容喜好的选择进行碎片化阅读。这是我们比较有代表的优化长文阅读的新体样和新尝试,这已经成为社内最重要的长文H5模板的代表作之一了。

部门主导,三端融合,我们依托报社的线下渠道,我们还打造视频节目,一共有两档,这是在10月中旬的时候开始推出的,一个是《高校新闻联播》,这是基于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生产的一档视频节目。后面我会略作一点介绍,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这个视频节目,我们想努力地打造属于大学生的视频新闻阵地,反映当代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我们做这种食品是通过,一种是定时直播和碎片化传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视频内容的共享。

第二档视频节目是共青团新闻联播,因为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的机关报,所以我们有共青团的渠道优势。我们借助这个渠道来打造一档《共青团新闻联播》的视频节目。这两档视频节目实际上是我们和《北京时间》的战略合作来生产的视频节目。这些节目生产出来,既通过我们自身的三端进行传播分享,也同时发布在《北京时间》APP上。《北京时间》背后有360的搜索支持,流量也是蛮可观的。还有中青报的微信矩阵,后面会介绍我们报社微信矩阵的发展。同时有的时候,比较适合秒拍视频网站,有时候我们会传一些,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如果关注我们报社的老总们可能知道,11月15日有一个举措,当然,把我们原来“冰点暖闻”客户端更名为“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为24小时中国青年报新闻不间断,拥抱新媒体而做的战略性调整。我们希望能够在2017年,我们的读者用户能够5个工作日读报纸,周末两天看客户端会员专区里面的“中国青年报周末版”。因为报纸实际上是周末版到达率是非常低的,因为我们是全国发行。我们解决发行的问题,做了改进,同时希望激活报纸读者用户关注我们的新媒体产品。

第二部分给大家分享的是H5与微矩阵建设。我们报社在2014年底,就开始鼓励和支持各编辑部门构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希望对垂直用户群有所垂直性的服务。到目前为止,我们有微信公众号,一级、二级一共有52个微信公众号,还有三级,三级包括我们的渠道,校园社团,中国高校联盟的那个渠道建设的微信公众号。整个我们现在三级微信矩阵,我们总计的微信用户数已经是一千多万,有一些公众号是盈利的。

垂直用户群,实际上我们报社内部对公众号有几个我们还是非常看好的微信公众号,一个是官微,在我们内部来看是很高,在各位老总主管的可能还有一定差距。第二,垂直用户群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KB创业俱乐部这两个渠道,他们的公众号的发展、用户数也是很可观,像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校园矩阵的微信公众号,今天上午我得到的数据是200多万,KB俱乐部的微信公众号也还是不错的,因为我们有聚焦创业教育这个领域的资源。

H5是我们报社全媒体融合转型移动化核心产品之一,是本报到目前为止有近600个H5,应该是到上上周为止,应该是580多个,很快会突破600这样的数据。我在这儿重点给大家讲一讲我们怎么样来做的H5,在技术上是如何做到创新的,和内容上怎样进行并进,来做好H5作品,来牵引报社的媒体融合工作。

我们实际上在2014年下半年的时候,报社的一把手张坤老师,要中青在线大力发展H5技术应用探索,当时人力很紧张,也还是克服困难组建专业团队,用专业团队来牵引采编部门的跟进,目前为止,H5已经成为报社开展移动互联网青年引导的重要方式。我后面略举几个小例子,这是今年清明节的时候推出的一个H5作品,它是引入了众筹的概念,让用户能够参与进来,爆点还是不错的。

这是我们做的“十三五号战车全解析”,用小游戏的方式,用拼装战车来了解发展理念和“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目标。这是我们在互联网大会青年论坛期间推出的一个《你好青年,这是你的时代!》,这是H5里面用到一镜到底的交互式的特点,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是《史上最好玩的党员准则测试》,在答题过程中让用户看到相应的政策解读,这个小游戏属于让用户能够在答题过程中学习了解、分享准则和条例,还是不错的作品,访问量也非常的高。

我们实际上在做H5作品当中,各个部门都深度参与,我们网站主要承载的是一种牵引的作用,能够给大家示范,能够进行相应的技术支持。在今年的时候,我们还自主研发了H5的聚合平台—青修(音)平台,我们报社在线下渠道线上社群化的探索,是我们今年和明年未来的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这是我们打造的一款聚合线上功能,用线上功能聚合线下资源和社团资源,针对大学生的活动社区青云网,2017年会把它移动化,现在只是实现了移动终端的适配。

这是中青报APP,不只是新闻这样的一个属性,我们希望能够激活线下渠道内容生产能力,探索内容生产与交互的移动产品方向。

这是我们借助外力来打造的中青报APP客户端上的移动视频直播服务这样的功能模块。

中青在线和中国青年报的这种转型深度融合,我们是技术与内容双轮驱动的方式来发展,创新内容表达与传播方式,构建移动互联网产品及平台。今天我的介绍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希望与大家线下多交流。谢谢。

(责编:赵光霞、燕帅)

推荐阅读

迎第十七个记者节 看优秀新闻人炼成记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在第十七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中国最高新闻奖项获得者,通过数据和事迹,为您揭秘优秀新闻人修炼之路。
【详细】迎第十七个记者节 看优秀新闻人炼成记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在第十七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中国最高新闻奖项获得者,通过数据和事迹,为您揭秘优秀新闻人修炼之路。 【详细】

戳破"10万+"泡沫 自媒体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这个平均每100个网民就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10万+”的光环再加上一波高过一波的估值,自媒体在资本和市场的热捧下水涨船高。
【详细】戳破"10万+"泡沫 自媒体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这个平均每100个网民就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10万+”的光环再加上一波高过一波的估值,自媒体在资本和市场的热捧下水涨船高。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