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7年第8期

个人空间: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阅听空间的转向与影响【2】

黄经纬 陈长松
2017年08月01日10:30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四、媒介阅听空间“个人空间”转向的意义

媒介阅听空间转向个人空间,意味着社会个体对各类媒介内容的阅听与消费主要在个人空间中进行,而且随着融合媒介成为社会个体信息传播的主导媒介形态,个人空间也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媒介阅听空间形态,这必然对媒介的新闻产制产生影响。

(一)新闻客户端:数字化的微传播成为必然

融合媒介兴起后,数字化成为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个人电脑与移动媒体相比,两者存在差异,前者在数据存储、多界面共存方面存在优势,后者则在移动性、便捷性上存在优势。从当前移动媒体成为社会个体信息传播的主导型媒介形态来看④,移动媒体的移动性战胜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在数据存储及多界面共存方面的优势,不仅如此,移动媒体的移动性还进一步导致了“微传播”的传播形态。与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不同,移动媒体的存储运行空间较小,移动状态下“流量”也是制约移动媒体信息传播的一个瓶颈。因此,有限的存储运行空间与对流量的考量,决定了移动媒体的传播是一种微传播——一种基于流量最小化、信息最大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移动媒体的微传播模式对社会个体来说是一种“经济模式”,而对试图进入移动媒体的其他媒介来说则是一种“精致模式”,亦即其它媒体必须提供“精致”的新闻信息服务,才能成功地进入移动媒体的阅听空间。当前,各大门户网站提供的新闻客户端正是对这种“精致模式”的响应,一些专为新闻客户端打造的精品原创栏目是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成功的关键,而这正反映出移动媒体的微传播模式所要求的“精致模式”。

(二)全天候新闻:24小时生产成为必然

如前所述,移动媒体的媒介使用空间主要是个人空间。不仅如此,移动媒体还通过社会个体的身体位移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界限,产生了空间的侵入与交叠现象。移动媒体这种单向性的空间侵入与交叠不仅意味着空间的拓展,也意味着传播主体自由度的扩大。社会个体在“个人空间”中可以随时利用移动媒体进行媒介阅听,对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进行主动性接触,由此,传统的新闻生产时间被打破,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生产成为必需。应该看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是缘于人的需要,社会个体求新求变的新闻信息需求才是全天候新闻生产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全天候新闻概念的提出及实践更多地与移动媒体的出现及成为主导型的媒介形态有关,因此,全天候新闻生产实践的出现与移动媒体导致的媒介阅听空间的“个人空间”转向是紧密相关的。

全天候新闻实践的特点包括新闻的原创性和新闻生产实践的连续性。因此,全天候新闻意味着媒介新闻信息生产的一次转型,这种转型无论是对新闻门户网站还是对传统媒体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事实上,当前我国传统媒体的全天候新闻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门户网站的全天候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也不多。相较而言,网易做得比较出色,网易新闻客户端为移动媒体提供的“精品新闻”阅读服务是全天候新闻生产较为成功的案例。

(三)定制化新闻:私人订制模式成为趋势

社会个体对移动媒体的使用主要是在个人空间中进行的,个人空间的私密性让由移动媒体建构的媒介阅听空间也具有了私密性。应该说,不同的社会个体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不同的社会群体也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各类边缘群体的信息需求更是有别于主流人群,移动媒体的普及化第一次让不同的社会个体及各类人群拥有了信息传播的“利器”。在这个意义上,各类媒介应该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个体及人群的新闻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当前的大数据技术也为各类媒介提供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服务提供了可能。因此,门户网站及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反馈等大数据技术,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精准性,实现更具个性化的服务。综上,移动媒体的普及化让定制化的新闻生产不仅必须,而且可能。

本文的定制新闻是指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私人订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新闻信息“推送”。这种“私人订制”并不是社会个体的个人“订制”,而是相关媒体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社会个体媒体阅听实践的分析为“社会个体”“订制”新闻信息。对新闻传媒来讲,这种“私人订制”是一种真正的精准传播和优化传播,如针对个体媒介阅听实践的行为分析提供个体偏好的新闻信息,对各类不同人群提供新闻信息推送服务等等,可以很好地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当然,媒体新闻信息的“私人订制”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建立基于个体媒介阅听实践行为分析的“信息推送服务”尚需时日,针对各类特殊人群的信息推送服务也部分地被一些小众媒体所填补。然而,长远来看,新闻信息的私人订制模式必将成为新闻传媒新闻信息生产的一种趋势。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以移动媒体作为代表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阅听空间的“个人空间”转向,并指出这种空间转向对媒介的新闻产制产生的现实及可能性的影响。当然,本文的论断是在普遍意义上得出的,而且仅限于当前移动媒体的技术特征。这种推测是必要的,因为移动媒体对媒体的新闻生产已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而这确与媒介阅听空间的转变存在着重要关联。

注释:

①喻国明等.中国人的媒介接触:时间维度与空间界面——基于“时间—空间”多维研究范式的定量考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260-263.

②王斌.传媒业空间形态演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6-128.

③为了研究的便利,本文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称为移动媒体。这个定义突出了两点:一是个人移动终端,二是个人信息处理的平台。个人移动终端意味着移动媒体是个人便携式的媒体,随个人移动而移动,主要附着于使用者的个人空间;个人信息处理的平台则意味着媒介使用人凭借移动媒体实现了“受者”向“传者”的转变,这具有颠覆性的意义。根据上述界定,公交电视类的移动传媒,电子阅读器、PSP、MP3、MP4、MP5等移动视听设备以及导航仪、记录仪、数码摄录相机等电子摄录设备则不属于移动媒体。

④一个主要明证是移动媒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销量的逐渐增长,台式机、笔记本电脑销量的逐渐下降。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