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7年第11期

文化综艺引领书信诵读【2】

——以《见字如面》为例谈诵读的推广与创新

李俞辉
2017年11月14日15:22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三、传播策略:精心设计助推诵读艺术

(一)实力明星倾情演绎

《见字如面》邀请了张国立、归亚蕾、何冰、蒋勤勤、林更新等实力演员加盟。老中青三代明星的搭配,照顾到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他们的演绎让静态书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关于诵读嘉宾的选择,导演坦言,节目把目光放在具有深厚文化功底和表演功力的表演艺术家身上,这些嘉宾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正面社会影响力。只有那些有文化气质、有良好素养、能演绎汉语精髓的艺术家才会被邀请。③

比如,著名演员归亚蕾的淡雅、慈善是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她在诵读散文家张晓风写给全世界的信《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时,塑造了一位对孩子充满疼爱与担忧的母亲形象。“小男孩走出大门,反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开篇,归亚蕾用舒缓的语气再现了母亲目送儿子离家上学的场面,最后的“再见”二字,既透着孩子的天真,更暗含着母亲的不舍。同时,归亚蕾自然地做出挥手的动作,让离别的场景顿时浮现在听众眼前。“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到了我的孩子。”一丝略微颤抖的“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道出母亲惶恐的心情和对社会的祈求。最后,在读到“我,一个母亲”时,归亚蕾把手轻抚胸前。听众的心弦也同时被拨动,无不为之动容。听众透过诵读者的声音和动作,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写信者、诵读者与听者的情绪共振。

节目将演员的声线、气质和信件作者的身份、信件的主题做了充分匹配,让演员在读信时产生代入感,用声音去塑造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戏剧张力,最终实现人声合一,相得益彰。由于嘉宾们在舞台表演、语言表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经过他们用心的二次创作,一封普通的书信成为鲜活的口语传播艺术作品,为受众理解诵读文化、亲身诵读提供了颇具示范性价值的学习样本。

(二)全媒联动、先网后台的推广模式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比全国网民总数的96.3%。④可见,当今中国的媒介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受众的身份也随之发生转变,即从报刊读者、电视观众、广播听众变成了网民。鉴于此,诵读的推广也要适应媒介生态的发展,遵循新时代的传播规律。

《见字如面》采用了台网融合、先网后台的传播策略,即区分了单曲和合集两个版本。首先,针对社交媒体用户喜欢观看短视频的收视习惯,每周四在网络上推出单曲版。精选单独诵读一封信的短节目上传腾讯视频,逐渐形成良好口碑,又经过微信、微博等平台的话题讨论,迅速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可以等到每周六晚在电视上回顾合集,合集相较于单曲,增加了书信点评环节,即主持人与文化学者一起解读书信背后的故事。此外,网络视频除了展现书信诵读,还推出明星访谈和花絮,书信原文也通过各平台发布,方便观众获取书信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和亲自诵读。通过环环相扣的传播链条,书信诵读在形式、内容、诵读者演绎等维度上被民众广泛讨论,书信背后的中华文化精髓也得以传播,诵读艺术随之得到推广并深入人心。

(三)视听元素营造独特氛围

诵读是一门视听艺术,综艺节目本身也是一种视听产品。通过综艺节目的形式来包装、推广诵读艺术,让书信诵读更加形神兼备,审美内涵更加饱满。

在嘉宾诵读书信的现场,红色砖墙背景充满历史的厚重感,与“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目宗旨相契合。在读信嘉宾面前,只有一桌、一话筒。现场没有绚丽的灯光,读信人的着装也体现出素雅、端庄的风格。一切的布局都围绕着“极简主义”。当嘉宾读信时,大部分时间是没有背景音乐的,或者是只有一小段音乐且音量极微,以突显诵读者的声音甚至气息,整体营造一种静谧纯粹的诵读氛围和欣赏环境。有人评价,《见字如面》用冷僻的书信资源营造安静甚至略带“孤独感”的演播环境来对抗消费时代信息爆炸给人带来的无力感。⑤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