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智能编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鞠天相
2017年11月15日13:3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智能编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将为新闻出版业的转型融合带来更多可能性,人工智能技术将重塑出版流程,让出版流程实现智能化。可以预见的是,在计算机时代作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最大受益者,在大数据时代作为数字出版技术的直接受益者——图书出版业,必将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实现革命性突破,开辟崭新的以智能编辑为主要内涵的智能出版时代。图书出版流程中的编辑任务,亦可能从此由人工编辑和智能编辑分别承担。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出版功能的认识已经形成共识,即积累文化、普及科学、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宣传真理、资政育人等六大功能。在智能出版时代,就编辑而言的智能活动即智能编辑,主要包括感知、理解、辨识、记忆、推理、计算、联想、预期、策划等智力劳动。笔者现从发挥六大出版功能角度,对智能编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讨。

解放写作编辑环节生产力

写作环节。人工智能已经从撰写简单的新闻稿件做起,正在尝试写作深度稿件,甚至理论文章。在一些媒体中,语音录入、机器校对、机器写作等已经成为常态。

中文校对软件已在国内众多出版机构中投入应用多年,其中黑马软件号称拥有5000万词汇量;韩国的新闻通讯社已开始采用人工智能记者编写简单的体育和财经新闻;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报告称,10年内人工智能有望在翻译、高中水平的写作等领域超越人类;在美国,人工智能协助作家进行资料分析与用户研究的软件已经问世,协助作者进行创作,甚至进行机器创作;2016年,日本举行了一次小说创作比赛,机器人创作的小说通过了评委的初选。

编辑环节。图书信息、作者信息、销量信息、评价信息、读者信息等,已经通过大数据帮助编辑进行选题决策。

国外出版机构已经根据重大事件、热点人物、热门话题等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频度和热度,对图书选题进行智能分析;《纽约时报》向外界披露,该报有一位主编其实是聊天机器人,每天工作24小时,这位机器主编挑选的文章平均阅读量是普通文章的38倍。

智能编辑正在不断演进

在发挥普及科学功能的图书出版流程中,将率先实现智能编辑。人工智能将逐步接管理工科教材和工程技术类图书的编辑业务。业界已有共识,“人工智能在人类智能动作过程中只是分担了部分记忆任务,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承担部分逻辑运算任务来参与人们的思维过程”“智能的本质,是大脑的信息处理和计算能力”。

总的看来,发挥普及科学功能的图书如基础教育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教材及相应教辅,高等教育中的理工科教材,科普类的少儿读物和应用工程技术类图书,因其编辑业务中对记忆能力和信息处理、逻辑运算能力的需求相对直接,所以由人工智能部分替代或完成相关编辑业务的条件已经具备。2016年全国出版图书近50万种,其中课本近9万种(重版重印6万种),印数近33亿册。可以预见,近33亿册的课本中,至少有20多亿册具有普及科学功能的课本,面临着由人工智能接管编辑业务的机遇与挑战。同样承担普及科学功能的数理科学、化学类,天文学、地球科学类,工业技术类等图书,也将逐步实现智能编辑。

在发挥积累文化、传承文明功能的图书出版流程中,将部分实现智能编辑。人工智能将承担辞典类工具书和艺术类图书的编辑业务。目前业界接受度较高的一个提法是,“人工智能在思维能力上还无法整体比肩或超越人类思维和意识。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感官的模拟仍然处于机械化阶段,无法产生完整的人类感觉和思维。与人类主体的社会和文化属性不同,人工智能的本质属性是自然性和机械性,还不能形成主体的真正实践活动和社会属性。”

就积累文化、传承文明的出版功能而言,其强调的“文化”“文明”元素,就是人类主体的“真正实践活动和社会属性”的体现。目前,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人工智能还难以拥有这类图书编辑必须具备的较高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拥有积累文化、传承文明出版功能的部分图书,如辞典类的工具书、古诗词赏析、典故释义、部分历史类教科书等,因其所列史实翔实可信,所持观点鲜有争议,而且久经检验,已然形成权威版本,重版重印时除必要的修订工作外,其他则可以由“对于感官和人脑的模拟仍处于机械化阶段,思维能力还无法比肩人类”的人工智能完成编辑;再如内容相对简单,只是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传播,如幼儿启蒙教育书、以图片图注为主要内容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集等艺术类图书,因为编辑内涵比较清晰简洁,编辑任务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所以基本上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编辑。2016年,全国出版艺术类图书近2.8万种,近2000万册(张);出版少儿读物4万余种,近8000万册(张)。按既往比例测算,仅这两类图书中,至少有3.5万种约5000万册(张)图书可以由人工智能承担部分编辑工作。

在发挥记录历史、宣传真理、资政育人功能的图书出版流程中,将有重点地实现智能编辑。人工智能将给予主题出版类图书以大数据视野下的“技术支持”。新闻出版是一门人的学问,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属性。而“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但是,人工智能绝不会取代、超越人的意识”。比如人在价值判断和伦理审视方面的作用,就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记录历史、宣传真理、资政育人等出版功能的性质,决定了对图书社会意识属性的特殊要求。

作为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和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等集中开展的重大出版活动,主题出版中图书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准确性与时效性,不但对人工编辑的政治信念、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责任意识等有较高要求,还需要充分调动人工智能知识,使智能编辑的记忆、计算、辨识等功能充分发挥作用,重点在人物、观点、事件、时间、地点等要素的核查上,给予大数据视野下的“技术支持”。2016年全国出版的近50万种图书中,书籍占41万种(重版重印17.5万种),印数57亿余册。虽然因为主题出版的图书涵盖哲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历史等诸多类别,种类和印数等没有专项统计,但在印数57亿余册的市场中所占份额一定蔚为壮观。似乎可以认为,以主题出版为代表的记录历史、宣传真理、资政育人出版功能,是需要人工编辑长期坚守的最后阵地。

图书编辑亟须学习人工智能

据世界经济论坛最新报告,到2020年,受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科技发展影响,超过500万份工作将会消失,淘汰的700万个岗位中,至少三分之二是白领岗位。同时判断“职业中可以自动化、计算机化的任务越多,就越有可能被交给机器完成”。

行业巨变过程中的每一步前行,都是扬弃与创新的较量,都会伴随无法避免的阵痛。对新领域的探索、对新理念的理解、对新知识的领会,是体现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实现出版智能化的过程中,所有从业人员都面临着艰巨的学习任务。作为出版业第一生产力,图书编辑必须长期坚持学习、跟踪的内容极为丰富,对提升学习力的要求亦更为迫切。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描绘了2030年之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蓝图。图书编辑要有当年努力学习汉字输入方法、学习图文排版技术等计算机知识的勇气和毅力,积极学习人工智能知识。

对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如大数据智能理论、跨媒体感知和计算理论、混合增强智能理论、群体智能理论、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理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坚持动态跟踪;对可能引发人工智能范式变革方向的高级机器学习理论、类脑智能计算理论、量子智能计算理论等研究态势要有所了解;对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中的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成果和人工智能企业投放市场的新产品,都有必要给予密切关注;同时,对国际上智能出版、智能编辑的发展动向及相关理念、技术等,亦要有所了解,有所把握,尽快为我所用。

时间将证明,充分掌握出版业内人工智能知识的图书编辑,一定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智能编辑时代有所作为。

(作者系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