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传播:半岛都市报融合转型的关键词【2】
两大瓶颈
转型,对于许多传统媒体来说,是迫在眉睫的背水一战。很多传统媒体是在经营状况“断崖式下滑”的背景下被迫走上转型之路的。这时,都市报黄金发展期已经过去,并不像过去那样“财大气粗”。另外,传统媒体虽人才济济,但是专业技术人才少得可怜。因此,转型之路上,资金和技术就成了阻碍转型发展的两大瓶颈。半岛都市报是如何突破这两大瓶颈的呢?
作为一张扎根青岛18年的都市报,半岛都市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采编队伍。为应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刻变革,半岛都市报打破部门分割,重构采编机制,搭建全媒体指挥中心、全媒体编辑中心以及八大行业全媒体中心,在内部深入挖潜,通过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发掘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型人才,为融合发展储备下深厚的人才基础。
资金、技术方面,根据集团“资本市场一体统筹,技术保障一体布局”的原则,半岛都市报在资金和技术上,采取大资金大技术依靠集团,小资金小技术自力更生的方式进行。半岛都市报依托现有资源,前期量力而行适当投入,和本地技术公司合作,全力开展采编发流程和组织再造,不断优化一体化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筹备、搭建基础性、框架性的项目,在技术上主动和集团相关职能部门对接,深度推进融合转型。
执行之力
2015年被业内称为“媒体融合发展元年”,如今国内许多纸媒已形成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这样的传播矩阵。但有了这些传播形式,不等于就实现了融合传播。如果各自为战,不能相互促进,就不能形成“1+1>2”的效果。虽然同一家媒体会有多种传播介质,但它们的发布权可能分散在各个部门,要想把这些传播介质较好地配合起来,就必须有足够的执行力。半岛都市报“全媒体中央厨房采编系统”正是融合转型过程中执行力得以保障的关键。报社编委会秉持“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域覆盖”的传播理念,着力打造全新的全媒体采编架构,将采编体系划分为“全媒体信息采集系统”“全媒体新闻生成系统”“全媒体编发系统”“全媒体支持系统”和“全媒体拓展系统”等六大系统,打造报、网、端、微四媒一体,将报纸出口与各个新媒体出口整合统一,变之前的“分立”为“浑然一体”。
1.对报纸进行全新改版,对接新媒体
主打“深读”版块,重点刊发独家调查和思考性、观察性报道,要求新闻呈现深度深入、文本表达精致细腻,强调可读性。同时,强调全媒体概念,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重点新闻报道以文图、视频、VR、H5等多种方式呈现,实现报、网、端、微有机互动,真正把“快”和“全”交给两微一端,把“精”与“深”留给报纸,全面提升融合影响力。
2.聚合所有媒体新闻采编人员,成立全媒体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通过全天候的白夜班轮值、策划会、评报会、报题会、编前会,进行实时线索监控、人力调配、采编指导、质量把关,尽可能统筹指导、优化各类新闻产品的品质,发挥“中央厨房”的作用。
3.建立时政新闻统一发布平台
面对报、网、端、微等终端发布平台,进行一体化的时政类内容设计和生产,不再将每个终端视为各自独立的媒体,单纯进行时政类内容设计和生产。不管是记者还是通讯员,所有传来的信息都通过指挥中心统一发布。系统支持文、图、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录入和远程写稿。全媒体采编中心人员可以共享这个平台,采编中心在平台选稿、分发稿件。
“全媒体中央厨房采编系统”的建立,改变了此前报、网、端、微各自为政的状态,使整个“媒体矩阵”得以协同化作业、常态化调控、执行力大大加强,切实做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使媒体资源得到重新配置,推动了一大批富有表现力的融媒体产品脱颖而出。
同时,在建立新平台的同时,媒体资源也得到重新配置,推动了一大批富有表现力的融媒体产品脱颖而出,带给用户全新的阅读感受。“中央厨房”统一指挥、人才融通的模式,不仅可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角色的自由切换,造就融媒体时代的“全能型记者编辑”,而且通过各部门人员的自由组合,成立融媒体工作室,实现资源嫁接,跨界生产,充分释放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产品。
2017年2月,报社编委会专门下发文件,鼓励采编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挖掘兴趣特长,创新新闻采编和传播方式,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成立跨部门融合工作室。截至目前,半岛都市报已搭建15个融媒工作室,包括“半解”工作室、“解密青岛”工作室、“唯她蜜”工作室、“南京路110”工作室、“珍姐在线”工作室、“企跳板”工作室、“红茶壶绘客厅”、半岛VR新闻实验室、“半岛爱学习”工作室等,涵盖了深度、人文、阅读、美术、动漫、视频、微电影、VR、H5等多个领域,并策划生产了大量融媒体产品,结合半岛客户端各大频道、官方微博微信矩阵、“半岛V视”小程序等新媒体平台,实现了在报、网、端、微的全媒体、多角度、多层面的传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