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11期

新媒体视域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3】

——基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走红背后的思考

邓高锋
2017年12月12日09:56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小故事”板块化叙事:走心即受众引力

纵观近些年在荧屏上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其中影响力最大的非《舌尖上的中国》莫属,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竟然被拍的如此“有滋有味”,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了故事化叙事。故事化叙事运用到纪录片中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BBC纪录片将这种故事化叙事运用到了极致——8分钟一个小故事,这在《舌尖上的中国》运用的炉火纯青,《我在故宫修文物》也采用相同的叙事方法——板块化故事叙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依托的是板块式叙事结构,它打破了传统叙事方式中的时间顺序,辅以时间的回溯、跳跃、穿插等表现形式,“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的一种结构形式”[2]。影片将修复者按不同工种分为不同的板块,每个工种具体工作不同,但工种内部基本上讲述的是师傅带徒弟的中国传统传承关系,师傅与徒弟在每个工种上面的表现却各有不同,这些不同都是通过小故事体现出来的,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小故事,比如王友亮喂食宫廷御猫,集体打杏子,王津参加钟表博览会偶遇收藏家,屈峰参加同学会,张纪歌泰合广场骑自行车等,这些小故事的时间几乎是新媒体平台播出时候的弹幕最集中的时候,也是观众最为感兴趣的地方,充分体现了小故事对受众的吸引力,当颇有人情味的小故事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时候,让国宝修复大师独特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人文思考。故事化叙事是现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方法,结合新媒体平台交互式特征,小故事化叙事更加走心,更加具有人文力量,能够调动起受众观影和互动兴趣,也更符合新媒体的大众化传播需求。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讲好故事”代替传统说教,“择一事,终一生”是修复者们的国匠精神,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就像一棱多棱镜,角度不一样,所看到的也不一样。从纪录片创作的角度来看,影片结合时代特征成功突围颇具研究价值,给予纪录片创作上新的启发,纪录片如何更好的结合“互联网+”是每一个纪录片创作者的课题。总之,本文尝试提供一些带有新媒体特征的纪录片创作上的思考,供鉴之。

参考文献:

[1] 豆露露.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J].现代视听,2016(9).

[2] 刘璟.浅谈纪录片的结构艺术[J].青年记者,2009(23).

[3] 陈力丹.互联网传播中的长尾理论与小众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4).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