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14篇)
1、融媒体传播能力与效果评估的实证研究
作者:张成良(中国人民大学)
2、知识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下知识付费平台用户忠诚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刘晓阳、李雅真、周诗韵、杨雅真(厦门大学)
3、以“微博评论”为指标的传播效果测量模型初探:基于“@人民网”宣传类微博的社会网络分析
作者:张皖疆、杨涛(武汉大学)
4、媒体介入科学的边界问题
作者:周春媚(清华大学)
5、“特朗普现象”下的青年互联网政治参与
作者:何雪冰、张梦情、邹希(清华大学)
6、国际报道中的议程建构与叙事策略——以《纽约时报》南海争端报道为例
作者:王沛楠(清华大学)
7、微博与微信广告接受意愿影响因素对比实证研究
作者:王佳昕(武汉大学)
8、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中老年群体媒介素养测量研究——基于东北地区实地调查数据分析
作者:邹超越(中国传媒大学)
9、移动媒介素养测量研究:理论流变与量表开发——基于1832份调查问卷样本
作者:刘宇轩(南京大学)
10、“表达共同体”视角下传播理念的创新
作者:李劭强(中国传媒大学)
11、奥地利学派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新闻产品探究
作者:邹悦(厦门大学)
12、网络环境下“大妈”负面形象形成的网络舆论场效应
作者:韦国峰、张冬梅、李英红、谢军、卢茜(中国人民大学)
13、国产主旋律电影网络形象的实证研究——以电影《战狼Ⅱ》为例
作者:钟昱赟(清华大学)
14、共青团中央在bilibili的形象建构——一个基于投稿视频及其相关文本的研究
作者:吕子涵(清华大学)
二等奖(33篇)
1、媒介融合背景下党报如何传播主流声音 基于“人民时评”与“人民网评”的内容分析
作者:周文韬(中国传媒大学)
2、惯习延展与资本图景:新传播生态下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迁
作者:韦国峰(中国人民大学)
3、基于SWOT模型的人民网品牌形象认知与建设策略分析
作者:曹星、王东雷、年欣(北京大学)
4、我国媒体的沉浸式新闻探索_以2016年全国两会VR新闻报道为例
作者:吴雨青(华中科技大学)
5、微信实现私人性与公共性动态转化的文本路径——基于12例朋友圈刷屏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作者:吴心怡(北京大学)
6、互联网环境下电视剧的新发展——网络时代如何解决传统电视剧生产过剩
作者:李英红(中国人民大学)
7、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特色及问题研究
作者:孙志男(中国传媒大学)
8、“自来水”对政府公关传播的影响研究——以bilibili网站有关国家政府的视频传播为例
作者:潘婷(复旦大学)
9、我们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吗——基于对微信公众平台“罗尔事件”传播的研究
作者:李相如(复旦大学)
10、“软文”的新生:自媒体人的商业化探索——微信自媒体平台原生广告的盈利模式研究
作者:童淑婷(北京大学)
11、“后真相”时代的受众心理与媒体策略
作者:刘宇轩(南京大学)
12、新媒体视阈下的“粉丝生产内容”及其实质探讨 ——一种新的用户生产内容的细分形式
作者:李松晓(北京大学)
13、微信朋友圈中强弱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者:柴耀鸿(中国人民大学)
14、医患纠纷报道的在线评论对受众对涉事医生态度的影响
作者:王晓虹(复旦大学)
15、浅议中国新闻体制改革的前沿问题
作者:周楚珺(中国人民大学)
16、新时代特稿写作探析——“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技巧
作者:王青欣(武汉大学)
17、社交平台“沉默的螺旋”现象成因探析
作者:李子晗(清华大学)
18、由朋友圈屏蔽部分好友现象看社交媒体中的社会自我与角色扮演
作者:梁乐萌(清华大学)
19、海外社交媒体上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者的特征研究
作者:李雅真(厦门大学)
20、基于微信平台“标题党”文章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例
作者:尤倩倩(复旦大学)
21、基于说服知识理论的稀缺诉求广告说服力研究
作者:吴婷婷(华中科技大学)
22、主流媒体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作者:冯海燕(清华大学)
23、人情社会的投票:社交媒体场域观察
作者:曾婉倩、李伟娟、王婷婷、李亚伟、李松、刘宇航(厦门大学)
24、你有什么好,我要理你?——微信软文内容特征研究
作者:陈敏、黄晨阳、吕淑芳(厦门大学)
25、社交媒体情感化趋势的实证研究——以“美联航强制乘客下机事件”为例
作者:邱伟怡(清华大学)
26、中英自动化新闻的可读性研究
作者:贾宸琰、姚源、钟旺(北京大学)
27、欧美国家媒体融合呈现出的几大特征
作者:虞国芳(中国人民大学)
28、框架争夺与媒介权力:“毒跑道”事件的新闻报道分析
作者:杨鑫、韩可欣(复旦大学)
29、境外记者如何问总理——基于1993-2016年两会总理答记者问的内容分析
作者:李硕(武汉大学)
30、媒介化政策网络的内部结构与互动逻辑:对核电议题报道的分析
作者:王宇琦(清华大学)
31、“罗一笑事件”的舆论反转与演变研究:基于新浪微博数据的考察
作者:成倩(武汉大学)
32、抵抗、回应与收编:新媒体环境下《人民日报》对雷锋叙事的再建构
作者:叶琼(武汉大学)
33、相似的表象,相异的文化——以路易威登官网广告图片为例
作者:曾婉情(厦门大学)
三等奖(49篇)
1、基于算法机制的个性化新闻推送对传统把关模式的影响
作者:朱毓春(中国传媒大学)
2、人民网策划类网络专题报道研究 ——以“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为例
作者:齐元皎(中国传媒大学)
3、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建设性报道负面新闻——以人民网新浪微博为例
作者:宋子节(北京大学)
4、网站数据新闻比较研究——以人民网图解新闻、新京报图纸、网易数读为例
作者:付锐涵(中国传媒大学)
5、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比较人民网和网易新闻的报道——基于对“深圳山体滑坡”专题报道的分析
作者:李伟娟(厦门大学)
6、社会学取向下中国新闻生产的新范式探究——“前台”与“后台”的模糊化
作者:邱明玥(复旦大学)
7、社区传播视角下主流媒体社区生活服务平台的构建
作者:郭慧(中国人民大学)
8、人民网、新华网“2017两会”报道比较研究
作者:于欣宜(中国传媒大学)
9、电视明星真人秀的微博营销策略分析——以《真正男子汉》为例
作者:杨晨欣(武汉大学)
10、技术视角下的网红变迁:以中国互联网发展二十年为线索
作者:陈安繁(清华大学)
11、媒体融合发展与服务模式的创新
作者:金鑫(中国传媒大学)
12、互联网货币红包重构的社交——以微信红包为例
作者:翟亭亭(复旦大学)
13、文本制造者:从粉圈用语看粉丝心理及粉圈文化
作者:王文超(北京大学)
14、基于主流媒体网络平台的科技传播策略分析——以人民网“科普中国”为例
作者:王亚鹏(中国传媒大学)
15、短视频行业发展新趋势研究与反思—以抖音为例
作者:安孟瑶(北京大学)
16、探究网易云音乐内容营销——以“乐评专列”营销活动为例
作者:冯冉(厦门大学)
17、新闻直播:PGC网络直播新浪潮——以“人民直播”平台为例
作者:孙文林、白紫微(清华大学)
18、新浪微博中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创新研究——基于测量指标与操作方法的可行性讨论
作者:邹文雪(武汉大学)
19、大数据时代新闻定制化发展的机遇和瓶颈
作者:年欣、曹星、王东雷(北京大学)
20、中国视频聚合平台法律问题研究
作者:乔自易(复旦大学)
21、关于人民网官方微博新闻配图的分析
作者:陈程、魏莹雅、李晓汇、庄佳(厦门大学)
22、异化:移动直播对日常生活的呈现现象探析
作者:骆静雨(中国人民大学)
23、从隐形到爆炸:基于快手在线评论文本对移动短视频APP受众心理的探究——一种传播心理视角
作者:董玮、韩娟(中国传媒大学)
24、公共灾难事件在互联网传播中的框架建构与互动——以“上海外滩踩踏”、“天津爆炸”、“东方之星”三个事件为例
作者:万襄甜(武汉大学)
25、社交媒体内容生产者的劳动及其抗争——对某企业新媒体“小编”的个案研究
作者:陈昶文(清华大学)
26、争鸣与未来:2007-2017大陆地区媒体涵化研究综述
作者:邓玉成(北京大学)
27、媒体融合的中国实践及理论再思考——以“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作者:郭立(北京大学)
28、隐藏在互文背后的话语倾向——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美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作者:柳林婧(中国传媒大学)
29、“表情包大战”下,两岸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基于“文化代码”理论的案例研究
作者:李阳雪(武汉大学)
30、中美主流媒体人工智能报道的框架建构——一种语义网络分析的视角
作者:杨虹艳(清华大学)
31、传播审美化转向后Gen-Z崛起与社交媒体舆论引导
作者:朱政德(华中科技大学)
32、新媒体环境下国际受众对一带一路宣传视频的接受分析——以清华大学留学生为例
作者:许雅楠(清华大学)
33、全球议题和本土框架:社交媒体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 ——基于Twitter上中外媒体对“G20”会议的报道
作者:霍婕、陈斌(清华大学)
34、舆论讨论模型视角下的舆论演化:以Twitter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例
作者:秦强(南京大学)
35、“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人民网的对外传播策略与路径探索
作者:吴金伟、吴君(华中科技大学)
36、虚拟现实(VR)技术对传播媒介的影响研究
作者:石丽(武汉大学)
37、上海“跨年踩踏”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公关得失
作者:乔自易、钟冬雪、汪汉杰(复旦大学)
38、新媒体环境下的领导人传播的新范式:基于政党调适理论对“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的研究
作者:王登丰(北京大学)
39、新浪微博上“自干五”的表达及其话语策略研究
作者:刘婧婷(清华大学)
40、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品牌传播与受众参与——以美国HGTV为例
作者:沙传宇(华中科技大学)
41、人民网与纽约时报网的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以3.15-4.15两家媒体涉及对方国家的新闻报道为例
作者:聂迪(武汉大学)
42、框架理论下“辱母杀人案”事件中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微博的内容分析研究
作者:赵平广、祁宇轩(清华大学)
43、略论我国舆情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者:邓玉成(北京大学)
44、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的特征
作者:李雅真、张梦(厦门大学)
45、新媒体环境中主流媒体雾霾报道的框架研究——以人民网微博为例
作者:邓堉颖、王建业(中国传媒大学)
46、“于欢案”舆论背后的社会心态及媒体引导研究
作者:房立俊(中国传媒大学)
47、图解新闻在时政报道中的应用——以《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为例
作者:李华、李思铭(华中科技大学)
48、微媒体:政民关系中的微渠道——基于三个省级政务微信的对比分析
作者:朱小妮(清华大学)
49、视角·素材·话语: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叙事对比分析——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与香港《文汇报》迎接十九大专版报道为例
作者:李忱阳(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