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复旦2017

框架争夺与媒介权力:“毒跑道”事件的新闻报道分析【2】

杨鑫、韩可欣
2018年01月19日14:48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3 研究设计

此次研究设计总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选择新闻文本。笔者确定了三种类型报(传统党报、市场化报纸、专业报)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后,再以“毒跑道”、“塑胶跑道有毒”为关键词在百度进行搜索,再将报道发表时间限制在2015年9月到目前2017年5月。去除不相关文章,共获得54篇新闻报道,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传统党报共有新闻报道15篇;《凤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市场化报纸共有新闻报道32篇;《生命时报》、《聚氨酯》、《中国石化》等专业报共有新闻报道7篇。

第二部分是文本内容分析。在通读完54篇新闻报道后,笔者确定了此次文本中的主要报道主题,即事实主题、技术主题和制度主题。同时,也归纳出新闻文本中出现的所有信源,即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专家、环保组织、学生家长和未交代或无法辨识。

第三部是进行定量分析。这部分的工作包括两项内容,首先是在确定三类报纸不同报道主题分布上的具体数量、比重的同时,也统计出前后阶段三类报纸主题分布的具体数量、比重;其次是对报道文本进行编码,将报纸定义为自变量(传统党报=1,市场化报纸=2,专业报=3),将各类信源定义为因变量(出现=1,未出现=0)后进行方差分析,得出信源引用的特点。

第四部分是总结讨论。笔者先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和定量统计的结果,从报道主题和引用信源出发,推导出三类报纸在报道框架使用上的不同,并分析框架使用差异背后的权力争夺关系。最后,针对此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笔者也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意见。

4 研究发现

4.1报道主题的分化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与中心思想,同时也是新闻报道对于某一事件的描述与理解角度的象征。因此,以报道主题作为第一个分析维度,能够获取不同新闻报道角度的差异。

通过阅读54篇有关“毒跑道”事件的新闻报道,笔者将新闻主题分为事实主题、技术主题和制度主题这三大类(具体内容见表1)。再结合具体的定量统计,发现报道主题不仅在媒体属性上有较大差异,在时间上也有阶段性的变化。

4.1.1主题的媒体属性分化

笔者在将54篇新闻报道与表1进行对比统计后发现,三类报纸在报道主题的选择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以《凤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市场化报纸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制度主题之上,明确点出了现有的塑胶跑道生产中存在的灰色地带、与时代脱节的国家标准和低价中标原则等乱象,并且多篇文章也从监管、生产和招投标这些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相关负责人应该怎样去根治校园内的“毒跑道”现象。

相比之下,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传统党报主要集中在事实主题。统计后发现,15篇的党报报道,均涉及到毒跑道频发的现状和其对学生的危害这类的事实性信息,比重达100%。

最后,以《生命时报》、《聚氨酯》、《中国石化》为代表的专业报在技术主题(从专业知识层面就塑胶跑道的生产和毒害的来源进行了科普式的说明)着墨最重,其次是事实主题(强调毒跑道对于人体机能的危害),对于制度主题(政府应在塑胶跑道监管、生产环节的作用)探讨较少。

4.1.2 主题的阶段性变化

像“毒跑道”这类公共事件由热变冷,在科布看来是从公众议题经由媒体力量转变成了官方议题。 因此,笔者以2016年5月4日深圳市实行《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质量控制标准》为界,将2015年9月至今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统计分析后,笔者发现三类报纸在前后阶段的报道数量和主题侧重上都具有明显差异。

首先,前期的新闻报道数量明显超过后期。根据图2,三类报纸在前期共发表40篇,其中传统党报11篇、市场化报纸23篇、专业报6篇。但当深圳市开始实行《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质量控制标准》之后,即长达一年之久的公众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转变成了官方议题,“毒跑道”事件开心进入后期,相应的新闻报道缩减为14篇,其中传统党报4篇、市场化报纸9篇、专业报纸报1篇。

其次,前期报道主题差异明显,后期报道主题差异较小。根据图3,对“毒跑道现状”这类事实主题的报道为48篇,而对于制度主题中的“跑道监管的常态化”报道只有18篇,较大的数量差异也反映出来报道主题的差异。而后期不同主题报道的数量差值较小,三类主题均有涉猎。

4.2信源的引用差异

塔奇曼在《做新闻》一书中写道,“信息来源是记者建构新闻的起点。” 吉特琳则进一步发展了塔奇曼的观点,他认为“权力部门往往充当媒体的信源,成为社会真实的‘定义者’”。

因此,笔者将这三类报纸对于“毒跑道”事件系列报道中的信源进行定量统计和方差分析,以便发现框架定义者在该事件的所处位置。

根据图4,在“毒跑道”事件的系列报道中,政府有关部门,如教育部相关工作人员、校方负责人等,仍是该事件的最为重要的定义者(占比为48%)。而相关专家,包括塑胶跑道生产人员、参与跑道分包的工程人士和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等,也占到了较大比重(占比为27%)。同时,未交代或无法辨识的信源在此次研究文本中比重竟达到了13%,表现为很多文章均以“据行业内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或者“据政府有关部门的某位工作人员介绍”来进行观点的阐述。

另外,在具体文本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报道之间是相互引用其他媒体报道中的信源。为了进一步研究各类报纸之间信源引用的差异,笔者进行了方差分析。在这一分析中,笔者将报纸定义为自变量(传统党报=1,市场化报纸=2,专业报=3),将各类信源定义为因变量(出现=1,未出现=0)。

数据表明,三类报纸在引用官方信源(政府有关部门)上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在使用相关专家、环保组织、学生家长等信源的时候,具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引用相关专家方面,以《生命时报》为代表的专业报以M值(1.000)明显高于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代表的市场化报(0.344),这说明了作为专业报,在“毒跑道”事件的报道上,对于专家信源的重视程度比较高。在环保组织和学生家长的信源引用上,市场化报的引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类报纸:在环保组织方面,市场化报的M值为0.375,其余两类均为0.000;市场化报的学生家长的M值为0.719,传统党报为0.467,专业报为0.000,也说明了这些民间信源在市场化报纸的报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可以在“毒跑道”事件的定义解释中,与政府有关部门这样的官方信源予以抗争,表达另外一种声音。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