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传媒频道|人民网研究院

--2017复旦大学篇

历年获奖名单

 

2017人民网奖学金获奖名单:
黄文森、唐荣堂、柏天予、陈竑机、钱威丞、
周娉
2017人民网优秀论文获奖者名单:
二等奖:潘婷、李相如、王晓虹、
    尤倩倩、杨鑫、韩可欣
三等奖:邱明玥、翟亭亭、乔自易、
    钟冬雪、汪汉杰

优秀论文二等奖(5)

潘婷

“自来水”对政府公关传播的影响研究——以bilibili网站有关国家政府的视频传播为例
  “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下,政府传统的单向公关传播效果日渐式微。如何在新的情境下,引导舆论热点、传递正能量,成为政府公关传播的难题。而从“网络水军”中分化出来的“自来水”群体,并不受雇于人,他们完全自发地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传播,这给政府公关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将“自来水”与政府公共结合进行分析,希望以一个新的视角审视“水军”这种网络时代下的独特现象,并研究其对于政府公关传播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公关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详细 >>

李相如

我们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吗?——基于对微信公众平台“罗尔事件”传播的研究
  作为2016的牛津年度词汇,“后真相”(post-truth)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在这个时代里,谎言不再被称之为谎言(lies),而是被冠以情绪和观点的名义,达成与谎言同样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微信公众平台“罗尔事件”传播的实证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和量化分析法,剖析后真相时代的特点和表征,描述了“人们重视情感与观点更甚于事实”现象。同时在“使用-满足”理论,循环模式,“把关人”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的动态平衡传播模型,分析了后真相在微信平台上表征显著的深层次原因。
详细 >>

王晓虹

医患纠纷报道的在线评论对受众对涉事医生态度的影响
  医患纠纷触动每个人的神经,大部分受众通过在线新闻报道了解医患纠纷,那么医患报道的在线评论是否影响受众对涉事医生的态度?如果是的话,又有哪些影响因素?以上海市某高校125名学生为被试,采取实验法,从在线评论的立场、在线评论的信息质量、态度维持稳定性三个因素探讨医患纠纷报道的在线评论对受众对医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线评论的立场对受众态度有显著影响,阅读支持涉事医生的在线评论的被试更为支持涉事医生,阅读支持涉事患者的在线评论的被试更为支持涉事患者,且差异显著;评论的信息质量对被试对涉事医生态度没有显著影响;2周以后,阅读支持患者在线评论的被试对涉事医生态度显著缓和,而阅读支持医生在线评论的被试态度没有显著变化。
详细 >>

尤倩倩

基于微信平台“标题党”文章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例
  近年来,在新闻通讯领域中形成了一个新词——“标题党”,而微信平台上的文章“标题党”现象更是盛行不止。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对“标题党”进行了界定,也对微信平台文章“标题党”现象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针对微信平台“标题党”文章传播效果的研究很有必要。基于此,本文从经验现象“标题党”入手,用框架理论作为支撑,通过实验法和访谈法对微信平台文章的“标题党”文章的传播效果进行定量研究,探究和总结出了“标题党”文章与“非标题党文章”在阅读量、转发量以及传播效果的三个维度(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并针对性地从四个方面对微信平台文章标题的拟定提出建议,期望在提高文章传播效果的同时改善受众在微信平台的阅读体验。
详细 >>

杨鑫、韩可欣

框架争夺与媒介权力:“毒跑道”事件的新闻报道分析
  在“毒跑道”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传统党报、市场化报和专业报这三类不同属性的报纸因其对该事件新闻事实选择和新闻价值凸显上的差异,存在着明显的报道框架争夺。市场化报对“制度分析框架”的使用远超于其他两类报纸,而传统党报主要使用了“界定事实框架”,专业报则侧重于“解释原因框架”。框架争夺的背后蕴藏着相应的媒介权力偏向。在此次研究中,市场化报通过诉诸于自身标榜的新闻专业主义和持续曝光的新闻策略,将“毒跑道”这一敏感议题推向了灰色区域,获得了报道该事件的自由空间,因而在既有权力层级上做出了明显的突破。
详细 >>

优秀论文三等奖(4)

邱明玥

社会学取向下中国新闻生产的新范式探究——“前台”与“后台”的模糊化
  在新媒介技术的推动下,涌现了各种新型的媒介形态。传统大众传媒和新媒介不断进行碰撞,深刻影响着中国新闻生产实践的变革。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新闻业中作为新闻生产流程的“生产语境”和“职业语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科层式的新闻传媒机构受到了撼动。本文试图从新闻生产的变革入手,以两会期间媒体机构的报道,和两会前后新闻从业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展演”为范本,探讨以“后台前推”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新闻业,如何实现“生产语境”和“职业语境”的双重变革。
详细 >>

翟亭亭

互联网货币红包重构的社交——以微信红包为例
  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红包充当了社会关系的重要中介。互联网货币红包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逾越了传统红包的物质功能,建构了基于网络社会的新型社交方式,深刻地反作用于网络社会的文化和人际关系。网络世界带来的种种变化趋势彼此关联,本文便试图对其中的关系做出理解。
详细 >>

乔自易

中国视频聚合平台法律问题研究——以“逗点影视”案、“看客影视”案、“电视猫”案、Flava Works v. Gunter案为例
  本文通过中国的“逗点影视”APP案、“看客影视”案、“电视猫”案和美国的Flava Works v. Gunter案,从法律规制、追责原则两方面讨论了中国视频聚合平台的法律问题,并指出我国相关司法实践和立法的不足,对其改进提出建议。本文认为,不能仅凭链接的虚拟效果来判断链接的法律意义,应当针对视频聚合平台重新设定“内容”和“信息”的法律边界,扩大“内容”的指代范围;同时通过在美国已经开始逐渐打破“服务器原则”垄断的“用户感知原则”,对“服务器原则”进行救济,并将修正之后新的判断标准纳入立法,以杜绝目前中国网络聚合平台领域法律言辞的模糊和歧义。
详细 >>

乔自易、钟冬雪、汪汉杰

上海“跨年踩踏”事件中政府危机公关得失
  本文在危机管理三阶段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的框架下,纵观上海市政府在外滩踩踏事件中的应对、沟通措施及其“得”与“失”,最终发现:上海市政府试图从传统危机传播管理的“单向信息控制”模式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变态势值得肯定,但仍存在很多策略性不足。上海市政府在此次公共危机事件中,议程管理态度开明诚恳,正视敏感问题,回应社会期待,对事件进行密切关注和实时报道,也能很好地进行部门联动,与传统媒体进行合作强化议程设置。但在与民众的双向互动中,具体沟通策略方面存在不足,使之无法有效实现重塑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信任关系的重要沟通目标:上海市政府没有完全转变过去“以我为主”的沟通策略,也没有完全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新变化而采取相应措施,如“黄金三小时原则”,争取意见领袖的理解与支持,也没有完全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政府的公共传播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探索。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