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取向下中国新闻生产的新范式探究——“前台”与“后台”的模糊化
摘要:在新媒介技术的推动下,涌现了各种新型的媒介形态。传统大众传媒和新媒介不断进行碰撞,深刻影响着中国新闻生产实践的变革。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新闻业中作为新闻生产流程的“生产语境”和“职业语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科层式的新闻传媒机构受到了撼动。本文试图从新闻生产的变革入手,以两会期间媒体机构的报道,和两会前后新闻从业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展演”为范本,探讨以“后台前推”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新闻业,如何实现“生产语境”和“职业语境”的双重变革。
关键词:新闻生产;双重语境;新媒体;后台前推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互联网的发展对中国新闻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数字化、互动性、及时性为特征的新媒体技术更是对传统媒介组织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传统新闻业正在经历着生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生产的主体和新闻生产的过程都发生了变化。从“生产语境”的角度来看,在新媒体为主导的媒介环境下,新闻生产从传统意义上的“后台”开始向“前台”过渡,变得更加开放、“可视化”。原先封闭的生产机构也正逐渐转变为透明化。
对时政新闻的报道是主流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手段,而且也是传统新闻业报道语态和形式创新的关键所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机构对两会的报道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接近性和便捷性使得新闻从业者在部分情况下不再担任“把关人”和“阐释者”的角色,而是将他们自身的形象或其他传播者推到前台。
事实上,新闻生产是一种社会机制,是复杂的社会化生产过程。与此同时,在新闻生产中,“生产语境”和“职业语境”相互交织。事实上,新媒体技术在对新闻生产惯习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传统新闻业从业者的职业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
(二)研究目的
本文试图突破传播中心论的局限,借鉴文献分析和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媒介这一特定社会组织的新闻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学考察,而非新闻报道的内容对受众的影响。本文将从中国新闻生产的新范式——“前台”与“后台”模糊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以2017年“两会”为时间节点,将两会期间媒体机构的报道,和两会前后新闻从业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展演”作为范本,探究“后台前推”的新闻生产基本的运作过程如何实现。
二、 新闻生产的变革:“前台”与“后台”的模糊化
(一)“前台”与“后台”:从戈夫曼到梅洛维茨的研究
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前台”与“后台”的概念,他的“拟剧理论”(dramaturgical theory)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类行为解释为“在特定场景中的‘角色表演’” 。借助舞台的表演语言,戈夫曼将“前台”和“后台”的概念进行区分。他认为,“前台”是行为的选择性呈现,如同人际互动受到交往礼节和道德原则等的制约,行业也需要按照社会对其的规范性期许履行职责。后台是打破常规和自我发挥的空间。
“前台”呈现的是理想的成品,复杂的生产过程将被置于后台。在呈现理想化形象之余,“前后台”的区分还有助于建构权威。
然而,梅洛维茨却站在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将“前后台”的概念同媒介关联了起来。在戈夫曼传统的影响下,他结合了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技术学派的思路,提出新型的媒介效果作用的机制:媒介技术能够通过改变情境或场景改变人的行为 。
(二)新闻业“生产语境”之变——“后台前推”的新闻生产方式
2.1 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之变
2.1.1 生产主体之变:从专业化到社会化
传统的新闻组织是由职业的新闻从业者构成的“官僚层级体系”,其运作模式使得新闻业有明显的“前台”与“后台”区隔,新闻业的“前台”是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打造出的新闻产品 。“后台”则是新闻采集和加工的新闻生产过程,和作为个体和集体的新闻从业者。这些“后台”的内容,很少有机会直接为公众所见。
正如戈夫曼所定义的“前台”,在此范围内进行的表演必须受到社会制度、组织与规范的控制。对新闻业来说,新闻机构和从业者在“前台”展示的新闻作品必须符合基本的职业规范——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和编辑精良。传统新闻业具有一定的“流水线”性质。在“后台”,专业人员(记者、编辑)分工明确,记者负责采访写稿,之后交给编辑进行审核。在传统的新闻组织中,以报纸为例,都有明确且相对固定的沟通机制,比如固定的横向协调和垂直流程的沟通程序。
在传统的新闻组织中,存在横向的沟通机制,重点在于解决部门之间和条线之间的问题,和进行相应的关系协调。比如《新民晚报》会有一些部门专门负责某些版面的采访、写作和编辑。因此,新闻业借助“前台”和“后台”的分离,形成了对专业知识的控制。正如戈夫曼和梅洛维茨所界定的那样,新闻媒体在公众眼中具有专业权威。然而,电子媒介使前后台的分界模式发生了改变。
新媒体的便捷性、互动性和及时性使得任何人可以通过个人微博、微信介入新闻生产领域。在内容生产环节,用户生产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被吸纳和整合进传统媒体,由UGC讨论的话题也成为引发新闻的热点事件。科层制的把关人制度,在新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快速流通的海量信息面前,难以继续下去。因此,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推动专业化和组织化的新闻业向社会化生产转变。新闻生产变成了共同参与协同生产的过程。
在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将微博这个社交平台利用了起来。在微博上发起了“2017两会”的话题。受众针对不同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到对时事热点的讨论当中,公众的转发或评论,在表达自身认知态度的同时,又能即时与@人民日报进行互动,提出的质疑或补充的意见,都是“两会”新闻的发布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信息。从而将网友的评论作为消息源纳入对“两会”的新闻生产中。“截止至2017年3月15日,新浪微博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主持的话题#2017两会#阅读量达到14.7亿,话题讨论量为50.4万;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主持的话题#微博看两会#阅读量为36.8亿,讨论量为151.6万” 。
与此同时,以新媒体为载体,以趣味性和直观性为特征的可视化报道成为两会报道的主流。时政热点类的HTML5页面成为2017年两会报道的主要方式。《人民日报》推出了《两会喊你加入群聊》的HTML5页面。整个作品中的对话感很强,受众仿佛置身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场景,在互动中获取和“两会”有关的资讯。“两会”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亲民和接地气。这种参与感极大地推动了新闻业拓展社会自身作为公共交流的扩音器角色 。
除此之外,通过以熟悉的微信聊天形式展现的HTML5页面,模糊了生产过程和成品的界限,让受众觉得《人民日报》这个新闻机构不再那么遥远,能够祛除新闻业的神秘感。
2.1.2 生产机构之变:从封闭的“后台”操作到前台的“透明性”
传统的新闻生产过程被置于“后台”,是封闭的且不透明的。在传统媒体时代,对于消息的新闻生产是在“后台”进行的“组织化”的,遵循着一定的编辑流程,很少为公众所见。新闻机构内部不同部门和各地的分支机构,有分明的边界和分工,各司其职。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流程也在发生变化。2015年3月的两会报道,《人民日报》推出了“中央厨房”的报道形式。此概念源于餐饮业,是指集中规模采购、生产,以达成“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 的目的。简而言之,通过集约化制作素材来对信息进行多级开发。
“‘中央厨房’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板块分割的运作模式,并且设立了总编调度中心和采编联动平台,将采访、编辑和技术力量统筹在一起” 。就总编调度中心——《人民日报》全媒体阵营的指挥中心而言,团队在大厅一起集中办公,策划重大选题、统筹宣传任务和指挥采访力量。总编们在电脑前办公的同时,可以随时随地从椅子上转过来开会。
不像纸媒时代传统媒体对信息源的垄断,“中央厨房”打通了信息源和采写部门之间的供应渠道,相比较于传统媒体在采编流程中独立的采写、撰稿和多次校对,“中央厨房”对新闻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挖掘。前线记者需要具备新设备的操作能力,和采、写、摄、录、编等各种新技术的运用。在“中央厨房”的模式下,以往记者和编辑的“采编发”一体化稿库的生产方式被打破,所有人员在“中央厨房”的全媒体大厅,听从总编调度中心的指挥,一起完成全媒体产品的采集、制作和发布,记者和编辑可以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和跨专业组织进行内容生产,所有产品直接进入后台新闻稿库。
在互联网模糊新闻生产的“前台”与“后台”、重构新闻业的态势下,生产时政新闻的逻辑也在逐渐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2016年、2017年的两会报道,有更多的媒体开始集中使用新媒体技术作为表达手段。在新媒体出现在两会报道之前,对重大时事报道的新闻文本以“固态”的最终成品的形式发布在“前台”,而新媒体技术出现之后,新闻成品以诸多形态的“液态”流动到前台。
2017年央视新闻推出了不间断移动直播《两会追追追!》,以移动直播的方式,在第一现场追访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直播现场的追采花絮、追踪议案提案,《跟着央视主播上两会》、《探寻政协小组讨论会》等节目,不仅将场内和场外、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而且将以往隐匿于传统时政新闻报道背后的细节推向“前台”,比如对于现场追采花絮的直播。而在传统媒体时代,“固态”的成型的文本拥有相对充足的“后台”“排练”时间和“把关”程序。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可能完全隐匿于“后台”无人知晓,新媒体时代将“追采花絮”呈现在“前台”,虽然能够将如何生产新闻、什么是新闻等问题向受众展示,让渡部分专业神秘性而增进公众的信任。但是,如戈夫曼和梅洛维茨指出,专业权威部分地来自“后台”的封闭和知识控制。而“可视化”让公众进入后台会暴露一些专业失范,降低受众对新闻业门槛和复杂性的认知。
就新华社对“两会”的报道方式而言,建立“现场云联播”,“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是基于“现场新闻”技术平台建立的,向全国新闻媒体开放“现场新闻”功能应用。通过“现场云”系统,只需要一部手机,记者就可以采集素材,并进行同步回传。与此同时,后方编辑部可实时进行在线编辑和播出,从而提高报道的即时性和全时性。与此同时,用户可以通过自己手机上装载的新华社的客户端直接观看“现场新闻”。只要记者还在现场,用户就能刷不停,真正地把新闻现场更加全面、直观、真实地呈现在用户眼前。
新华社对“记者在两会现场阅读材料”呈现,颠覆了以往受众处于被动接受新闻产品的地位,有助于受众更加了解新闻生产的幕后运作和组织文化。“记者在两会现场阅读材料”这种以往位于“后台”的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与此同时,@人民日报会针对特定的话题拍摄发送短视频,画面主体是《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整体风格轻松活泼,评论员置于“中央厨房”新闻生产的“后台”环境中,评论员进行评论的位置,也是自己的工作桌、茶水间和书架旁等“后台”。
新闻机构将原本与公众存在知识区隔的新闻业的生产主体——记者,在新闻生产中的行为呈现在“前台”,提高了新闻业的透明度和可见度。而新闻生产机构的权威性与神秘感在这种“后台”呈现中渐渐消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