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取向下中国新闻生产的新范式探究——“前台”与“后台”的模糊化【3】
(三)新闻业“职业语境”之变:角色的展演
3.1 新闻从业者有机会将“后台”曝光于“前台”
在纸质媒介时代,除了罕见的“突发性事件”,记者几乎没有机会走进公众视野,在“后台”的他们,将新闻产品呈现在“前台”;到了电子媒介时代,只有少量的主持人和出镜记者有机会出现在“前台”;到了社交媒体时代,几乎所有新闻从业者都有机会走到“前台”。
以往的新闻从业者很少有机会摆脱组织的约束主动或被动地将“后台”曝光于“前台”。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从业者,会在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此类的新媒体平台上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底稿、未删节稿、被“枪毙稿”等之类的原料和采访手记等带入公众可视的“前台”。2016年12月24日,@谁云浮生记——加V认证为“财新传媒高级记者”的用户发布了一条微博 如下:。
2017年2月,@王星wx,加V认证为媒体人的大V,发布了一条微博,“……我去采访,报道未能刊发,没办法,平衡详尽的调查不能发,那就只能写点花絮了,于是就有了这篇手记。 ”并附上了相应的手记内容。
新型社交媒体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走向“前台”的机会。 “可视化”平台让当下相关新闻管制的术语,进入到公众的媒介知识体系当中,增加受众对新闻生产控制机制的理解。
在两会的报道花絮中,有关记者报道姿态的花絮也被呈现在“前台”,被受众所熟悉新闻报道幕后的故事。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等图片将在两会报道后台进行新闻生产的新闻从业者推向“前台”,新闻从业者和受众见面的方式从仅凭新闻产品到人格特性和喜怒哀乐的全面展现。
在政治严格管制下的中国新闻场景中,尤其是在严肃的时政新闻报道中,新闻从业者无法对新闻文本或新闻话语进行“前台”的公开。正如戈夫曼所说,处于不同位置的组织成员对“后台”的开放有不同的态度 。那么,对两会报道而言,对记者在两会现场“后台”的展现、有意识的开放“后台”,能够增进公众信任,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