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取向下中国新闻生产的新范式探究——“前台”与“后台”的模糊化【2】
2.1.3 生产频率之变:从周期型到循环型
在传统新闻业的运营模式下,新闻生产保持着一定的节奏。因此,能成为新闻的事件往往局限于发生在某一个时间段之间,因为胶片要拿去冲洗,报纸要进行印刷。这种时空节奏之中,传统的新闻业具有一定的截稿时间 。
新媒体更加全面地打破了对于“前台”的新闻文本的定义,传统媒体的截稿时间不存在了,“原料”与“成品”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每天的24小时不间断循环成为常态,这使新闻产品呈现着“随时可修订”的流动版本 。
传统的印刷媒介的时效缓慢,给“把关”留出了充分的时间,而新媒介技术大大压缩了从“后台”到“前台”的时间。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可以在一天之内针对同一个事件连续发出不同的报道,生产频率从原先的周期型转变为循环型,原先处于“台下”的受众也参与其中,他们可以在微博、网站等进行评论、提供新闻脚本,加入到新闻修订与更新。
对两会报道而言,新闻的生产频率也由周期型变为循环型,《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建立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报道机制,安排专人实时监控,以便在24小时内、在第一时间对信息进行融合采集、加工、生产和传播 。新闻线索不像传统媒体只是记者报题,可以通过网络抓取和分析。
2.1.4 生产信源之变:从局限体制内的单一化到多元化
传统的新闻生产,新闻记者获取和筛选信息源主要依赖他们积累的人际关系网。事实上,记者对于不同类型新闻线索的依赖,体现着新闻作为社会权力机构的“再现”,以及作为社会建构的“框架”。“新闻从业者更倾向于选择体制内的信息源,而不是普通人提供的信息。
在互联网环境下,消息源的权力结构在发生了改变,机构的信息源被赋予了更强的设置议题的能力和更大的话语权,在一方面,政务微博正在发挥更大的功效,另一方面,企业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也渐渐具有了话语权,2017年5月18日,“摩拜单车”官方微博账号发出声明,针对用户在知乎平台上对摩拜的负面评论起诉知乎,以获取相关用户的信息,从而维护其公司的合法权益 。
根据《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数据显示,2016年,有41.6%的记者将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信息作为信任的信息源 。
除此之外,记者已经将社交网络上人们关注度和卷入度都较高的事件作为其所在新闻机构新媒体平台的内容。根据《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数据显示,2016年,有68.8%的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的首要目的是关注突发热点新闻,近半数的记者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选题线索相关的信息搜寻和挖掘 。
2.1.5 新闻机构受到的压力之变:民意的影响由小变大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机构的“前台”表演就是提供高品质的新闻产品,组织运作、内部特征等都隐藏在“后台”。新闻业受到的控制压力主要来自内部的专业主义、外部的政府权力和商业利益。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平台构成了中国民间的舆论场。“甚至中国的网络舆论已经呈现‘微博化生存’的态势” 。
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生产过程受到网络民意的影响正在增强。一方面,互联网的即时性、易得性和快捷性使得深度调查报道能够迅速且广泛地进行传播,非常容易在互联网上激发大范围的社会影响和众多的民意,从而公权力机关会受到较大的监督压力,从而传统媒体和网络舆论监督能够双管齐下开展批评报道,进一步推动社会和国家的治理。
2016年4月14日,山东聊城冠县发生了一起辱母杀人案(4?14 聊城于欢案), 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3月24日,《南方周末》官方发布了一篇名为《刺死辱母者》的报道,距事发已过去将近一年,但是众多媒体的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二次加热”,通过网友自发转载热议,一起单纯的刑事案件变成了席卷互联网的公共事件。在舆论的压力下,根据2017年4月2日《央视新闻》的报道,山东省聊城市将针对于欢案处警和干警是否失职进行立案审查 。
如果针对某个事件的报道引发了在公共场域中的争议,那么会对与其相关事件的日常新闻生产造成影响。
以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针对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的《刺杀辱母者》报道为例,报道一经发出,引起了民众对报道本身的热议。南方周末在纸质版的报道中的语句为:“掏出生殖器往苏银霞脸上蹭”,但是在微信平台上报道中的语句为:“……用极端手段侮辱苏银霞”,因此网友对生殖器是否该写入报道进行了讨论。那么在之后的涉及“生殖器”的相关报道,编辑部会进行再三考量,如果本身构成新闻事实的关键细节,是否应该作为其中一个元素写入报道之中。
除此之外,“侮辱苏银霞”的细节事实上与判决书上的细节是不一致,但是这却是关键的。因此,这种关键细节的真实性问题在之后的调查报道的生产中将会被编辑部所重视。另外,受众还对此报道中的信源平衡问题进行了讨论,如@我是小卷儿呀 和@沉默的小混混 都发表过看法。而信源不平衡情况的出现,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在《争议<刺杀辱母者>:南周稿件操作专家谈》中指出,“在报道中,弱者即苏银霞一方采访难度较小,强者的一方采访难度较大,这就阻碍了新闻的平衡性” 。所以,在时间的压力下,无法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报道。这种仓促的“排练”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受众对客观、中立的质疑。尤其是对需要更多时间、投入成本,触及问题敏感的调查报道而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