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复旦2017

框架争夺与媒介权力:“毒跑道”事件的新闻报道分析

杨鑫、韩可欣
2018年01月19日14:48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 要:在“毒跑道”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传统党报、市场化报和专业报这三类不同属性的报纸因其对该事件新闻事实选择和新闻价值凸显上的差异,存在着明显的报道框架争夺。市场化报对“制度分析框架”的使用远超于其他两类报纸,而传统党报主要使用了“界定事实框架”,专业报则侧重于“解释原因框架”。

框架争夺的背后蕴藏着相应的媒介权力偏向。在此次研究中,市场化报通过诉诸于自身标榜的新闻专业主义和持续曝光的新闻策略,将“毒跑道”这一敏感议题推向了灰色区域,获得了报道该事件的自由空间,因而在既有权力层级上做出了明显的突破。

关键词:框架争夺、媒介权力、新闻报道、“毒跑道”

1 引言

自2015年9月以来,中小学塑胶跑道污染事件因为事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且牵涉全国范围内的众多学校,迅速成为了大众媒介关注的热点话题。

有趣的是,在这场关于“毒跑道”事件的大讨论中,以《南方周末》为首的市场化报纸更多地聚焦于毒跑道进入校园背后的制度问题以及国家相关标准的有效性;而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党报则重点在于呈现毒跑道的全国频发现状和对人体机能危害这类的事实性信息;以《聚氨酯》为代表的专业报则更多地从专业知识层面就塑胶跑道的生产过程和潜在的毒害来源进行了科普式的说明。

为什么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介对于该事件新闻事实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凸显会呈现出如此显著的差异?是因为“毒跑道”事件本身议题属性的特殊所导致的?还是因为不同类型新闻媒介的象征性权力不同,继而导致了行为逻辑的明显区分?

因此,通过对“毒跑道”系列新闻报道的研究分析,不仅能够在业务操作层面上了解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介在同一议题事件报道上的主题、框架的方法差异,还能够从理论层面来窥清新闻媒介背后复杂的权力博弈关系。

2 文献综述

2.1 框架

2.1.1 理论脉络与概念定义

最早提出“框架”概念的是贝特森,他认为框架是成组或成群的讯息中或有意义的行动中的受者可识别的指代 。在心理学领域,框架是传者传递给受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合的诠释规则。

20世纪70年代,“框架”在社会学领域内被戈夫曼发扬光大。在《框架分析》一书中,戈夫曼用戏剧性来分析人的行为,认为“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框架使得我们能够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 。社会学意义上的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化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随后,“框架”被运用在新闻领域之中。吉特林在研究新闻媒介如何处理左派学生运动时,将框架定义为“一种认知、阐释、呈现,与选择、强调、排除的持续状态”。 而加姆森则将框架定义为“一个主要的有组织的思想,可以帮助理解相关事件,并暗示议题中的主要意义” 。

由此,结合框架在心理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的理论发展,笔者认为框架是新闻记者和媒介组织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凸显来将社会真实转化为主观思想的工具。

2.1.2 框架功能与分析对象

塔奇曼在《做新闻》一书中写道,“框架有助于发现媒体报道中所提供的一套让人们理解事件的观念”。 可见, 基于议程设置的框架具有强大的功能。而在恩特曼看来,框架的功能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即“界定问题、解释原因、道德判断和对策建议” 。

框架的分析对象,主要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范畴,即话语、话语的建构、话语的接受。 在此次研究中的“毒跑道”事件中,大众媒介对于“毒跑道”事件的报道所形成的体系化文本就是再现的“话语”;而“话语的建构”对应着“毒跑道”事件有关的话语争斗中不同话语的产生者和社会行动者,比如问题中学的校长、学生家长、有关部门人士等等,他们对该事件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及实施的社会行动;而“话语的接受”则体现为话语的效果和心理影响机制,即“毒跑道”事件的话语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形成的共用的话语环境。

完整的框架分析应是以上三个分析范畴的综合,但考虑到笔者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此次研究只集中分析了“媒体话语及其建构”。

2.2 媒介权力

我国新闻媒介间的权力是不平等,不仅总体层面上存在权力层级差异,在各新闻子领域内也存在优先顺序。

有社会学家将目前中国的新闻分为黑区、灰区和白区三个领域,其中黑区新闻是禁忌和高度敏感新闻、白区新闻则是非政治化新闻以及不涉及重大利益冲突的新闻、介于二者之间的是灰区新闻 。不同区域内,新闻媒介的权力层级不等,其行为逻辑也各有差异。在黑区新闻,例如报道党中央的相关政策时,新闻媒介必须遵循政治逻辑,与官方立场不一致的将会受到惩罚。这时,传统党报因其“喉舌”的天性就具有优势,也更加接近权力中心。在白区新闻,例如报道时尚资讯时所参照的是市场机制,因而市场化报纸因其自身的商业属性就具有较高的发言权。最后在灰色区域里,因该区域边界的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大量的市场化报纸和其他类型报纸基本上是向党报看准,避免触碰一些隐形规定。因此,通过对比三个新闻区域的行为逻辑,发现总体层面上仍是党报的权力层级更高。

同时,即便市场化报纸在白区新闻里具有一定优势,但国家能够通过垄断经营和分散竞争相结合的市场化改革来实现对于市场化报纸的经济软约束,从而迫使市场化报纸在某些方面向党报俯首。这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通常表为市场化报纸为了规避政治风险,在报道议题和立场上采取保守态度,选择所谓的“政治正确优先”原则,“甚至某些时刻为保全自身利益放弃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及对社会民意的关怀,而选择与行政权力体系妥协甚至合谋。”

最后,伴随着90年代以来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崛起,“党的新闻事业”和“专业主义新闻”这两大新闻范式在中国新闻从业者当中并存 。由此,标榜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公众立场、公共利益的市场化报纸及其新闻从业人员通常利用灰区的模糊性,采用各种策略将贪污腐败、环境安全这类敏感性话题推向灰色地带,从而获得自身报道的施展空间,使得社会话语得以表达。因此市场化报纸在这一新闻子领域内,因其自身标榜的专业性和公共性而具有一定的权力。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