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7期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视频文化研究【4】

——以“鬼畜视频”为例

钱  艳
2018年09月18日09:5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鬼畜视频”传播门槛较低,UP主于A站、B站主动分享投稿视频,属于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即“鬼畜视频”传播的发出者。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网络用户穿行于不同的媒体平台,因此粉丝用户、弹幕族就会将A站、B站中喜爱的“鬼畜”作品分享至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鬼畜视频”文化以跨媒介的方式由“小众”衍生至大众视野。

三、网络青年亚文化景观

时下,“鬼畜视频”文化由A站、B站逐渐衍生至爱奇艺、腾讯等主流视频网站,社会影响力日益显著。这种于网络流行起来的青年亚文化成为中国本土网络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流行的“亚”文化形态,它不仅呈现出与主流文化相疏远的表态,还凸显出网络媒介亚文化新特征,即在显见的恶搞娱乐旨趣下青年群体以戏谑、反讽等形式在互联网平台构建出社会公众的身份来参与交流和讨论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与公共事务。

1.“鬼畜视频”文化的“小众”特性。目前而言,作为年轻群体个性化代言的“鬼畜视频”虽然辐射范围不断拓宽,但迫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压力以及青少年所属“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而不免彰显出小众性质。那么它的这种性质主要是以何种方式来呈现?众所周知,青年亚文化研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曾经热度一时。伯明翰学派通过对1950年代以来的朋克、嬉皮士、光头仔等的深入分析,总结出青年亚文化的三个特点:抵抗性、风格化、边缘性。主流意识形态下,传统的道德观念、稳定的社会秩序是现下社会大众遵从且弘扬的核心理念。而经典影视剧、动画、热播流行剧、广告、综艺等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理念的宣传媒介。“鬼畜视频”创作者选取经典影视剧、动画、热播流行剧、广告、综艺等为题材,在变形、错位、置换特效中以一种戏谑、搞怪的形式试图来颠覆经典、瓦解传统、打破束缚,从而重塑青年人自身的文化理念。《情深深雨蒙蒙》中“雪姨开门”事件、老版《三国演义》“诸葛亮王司徒骂战”事件、《西游记》《爱情公寓》《武林外传》片段等在UP主编辑下不按常规思路组织情节,在表意上与前文本大相径庭,与主流文化也相互区隔。另外,当下“鬼畜视频”在一群年轻人追逐和热捧下成为一种特立独行、追求自我价值与个体诉求的亚文化载体。恶搞的叙述形式与低俗的艺术审美使得“鬼畜视频”的“亚”文化风格突出,因此一时难以进入更为宽泛的发展领域。然而这种非常规化的、碎片化拼贴的“鬼畜视频”却得到一众青年群体的青睐和认同。他们多是经常聚集于A站、B站的90后、00后年轻一代,处于工作与学生阶段,虽不是伯明翰学派所说的“边缘群体”,但尚归属于“弱势群体”(话语权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什么“鬼畜视频”的出现得到的是青年人的追随而不是其他阶层群众的认可?它的小众特性似乎从它“诞生日”起就已具备。

2.用户参与和意见表达的可能。伯明翰学派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把握时下“鬼畜视频”文化形态意义重大。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之中,媒介空间悄然发生了变化。当下中国,互联网成为广泛使用的传播机制。围绕着互联网生产、传播与发展的“鬼畜视频”文化在中国所特有的新媒介环境下形成网络青年亚文化景观。传播学者约书亚·梅洛维茨认为,传播技术是形构情境的空间机制。传统的印刷媒体运用“文字”进行纸质传播而使社会大众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产生沟通的区隔,所幸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状态,尤其是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营造的空间感,促使各个平台融合,网民有了自由、平等地进行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从而形成“部落”和“社群”。互联网跨越时间和空间地有效地汇集和整合信息资源,于是网生代有了获取资源的渠道。不仅如此,针对社会上引起热议的同一事件、话题,互联网还具有快速聚集人群参与集中性交流与讨论的路径安排。“鬼畜视频”这一类的恶搞类视频、表情包之类的“文化现象”的米姆式快速传播,在显见的“亚”文化性质之外凸显出一种青年群体面对社会发言的新方式。以“金坷垃”“鬼畜”系列为例,本是一则声称由“美国圣地亚哥农业集团”研发,中国负责生产的化肥添加剂广告,因浮夸的对白与表演在网络中走红。A站、B站介入之后,金坷垃在“鬼畜”届掀起一股“歌曲翻唱”风,《新贵妃醉酒》、《咱们屯里人》等。引人注意的是,金坷垃原广告词“肥料掺了金坷垃,一袋能顶两袋撒;掺了金坷垃,小麦亩产一千八”等在“鬼畜视频”中被反复提及与使用,各种变调和新填的词配上快速剪辑的画面更具恶搞、嘲讽之风。显然,UP主针对网络热点题材诸如金坷垃广告的处理,是以一种社会公众的身份表达青年群体对于此类广告虚假、夸张宣传语的不满。然则文化层面上,则是以亚文化形态进入主流文化视野,进而来参与讨论公共事件并表达意见。

四、结 语

如今,数字技术和互联网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媒介融合和跨界、跨屏传播的趋势下网络视频所表征的青年亚文化与中国社会热点文化之间的呼应日益引起重视。当下青年群体在网络媒介语境中,不再像父一代于传播媒介下单向接收亦或“接受”关于社会话题、世界事件等的认识,他们对于个体、对于社会乃至对于世界型塑了自身的看法与态度,并通过新媒介平台以参与性的方式去生产、传播带有个体及所在群体的观点及意见的网络视频等,从而更加主动性的去认识社会,了解世界。

参考文献:

[1] 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1.

[2] 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3] 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4):6.

[4] 陈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3(6):21.

[5] 刘海龙.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4):33.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