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2期

浅析声乐竞演节目《声入人心》的创新价值【2】

王卓亚
2019年02月27日13:3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融合流行,消解隔阂

《声入人心》的美声技法属于严肃音乐的表演方式。根据音乐理论家阿多诺的观点,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区别还在于它们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严肃音乐超越了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标准化特点,不屈从于文化工业的商品拜物教[5]。而大众的工作生活却是标准化、重复化的,严肃作品的超脱并不符合大众习以为常的心理态度,加之一定的消费门槛,在文化市场难以与流行作品抗衡。《声入人心》为顺利打入市场,融合了流行文化的多种特征,最终以“高雅不高冷”的品牌形象突围。

首先,节目对竞演者形象有所选择。由于大众媒体的演变及影响,流行文化从语言中心转向视觉中心,“颜值”具有极大的经济转化潜力;受消费主义和女性意识影响,中性、柔美的男性外表受到媒体和大众的追捧,在“男色”消费份额比重越来越大的今天,媒体也越来越善于发掘符合当下女性审美的潜在点[6]。《声入人心》颠覆了帕瓦罗蒂等著名美声歌唱家塑造的成熟硬汉形象,选手们外形俊朗、个性多元,平均年龄仅25岁,他们相对不具侵略性的形象特质,尤受女性消费主体的喜爱。

其次,节目对竞演者形象进行解构以使之更加娱乐化。为消解传受主体间的陌生感,节目会为选手贴上观众熟知的标签,如迎合年轻观众使用表情包的特征,将选手郑云龙与“金馆长”等表情进行类比,一改他的“高冷”形象;节目对合作、竞争等情节的设置,也为突出选手人格魅力、让观众寻找人物关系“萌点”提供了空间;此外,节目还自行挑战学院派艺术的权威感,如引用高天鹤对其他选手的“犀利”点评,主动释放对精英文化的抵抗情绪,疏导小众文化隔阂造成的负向情感。

(三)满足受众,打造“拟态艺术殿堂”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似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7]。由于音乐教育在国内普通教育中比重较低且资源分布不均,多数观众缺少接触和欣赏严肃音乐的环境。《声入人心》通过电视与网络等媒介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代替的满足”,有望改善严肃艺术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缺席。

根据麦奎尔等人总结出的“满足”的四种基本类型,《声入人心》主要发挥了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三大效用。这档节目的综艺节奏,使它比传统声乐表演易于给今天的观众营造沉浸式观看环境,让观众在高雅艺术描绘的幻想图式中看到异化的理想与现实,增添应对真实生活的动力;节目对流行的融合,增进了观众对节目的亲近感及讨论热情,满足了观众的社会互动需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援引李斯曼的观点:今天最需求的,既不是机器,也不是财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种个性[8],通过严肃作品,观众能发掘自己深层次的审美需求,重新定义自我、彰显个性。

三、《声入人心》的创新价值

(一)改善追逐“流量”的综艺市场现状

流量明星指关注度高、粉丝多、人气高、影响大、商业价值大的当红明星[9],其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影视、综艺、音乐等多栖发展尝试意图将粉丝数量转化为粉丝消费行为,被当做票房灵药和收益保障[10]。随着三网融合的全面推进,综艺节目在网络平台的点击量、播放量成为衡量一档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而部分节目越来越依赖粉丝经济,将制作经费大量投入明星效应及相关网络营销中,甚至放宽内容尺度以吸引眼球。由于具备综艺感或商业价值高的明星资源有限,同一明星在不同综艺节目中出现多次,导致观众审美疲劳[11]。明星效应还会使节目受众趋于同质,特定明星粉丝在社交媒体“操控评论”、“争抢番位”等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节目口碑造成负面影响。

《声入人心》顺利打入市场,表明即使没有流量加持,综艺节目也能凭创新立意和节目品质获得大众青睐,向观众传递了兼具优秀品格与专业实力者值得尊重的偶像观,丰富了具有思想内涵的艺术文化节目品类。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