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本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力度加强,中日两国拟设立官民协议会
中日两国为加强在第三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拟成立“一带一路”官民协议会,日本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和经济团体联合会等政府机构和民间团体参加,计划在节能环保、提升产业水平、物流三个领域推进中日民间企业的合作。日本法律界、经济界、学界普遍认为中日关系改善将为两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呼吁日本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合作。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特任教授中川十郎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令中国成为推动欧亚大陆贸易、投资、物流等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英国“脱欧”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将为全球化经济合作带来新机遇,日本应积极加入亚投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实现共赢。日本如果能抓住此次改善的机遇,在“亚投行”“一带一路”上拿出实际有效举措,将会推动中日两国走出“政冷经热”的怪圈。
(六)尽管中日在安全领域互信程度不高,仍具有脆弱性,但都着眼未来,思考合作
中日关系的发展,只有遵循“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立场,才能不断巩固两国的政治基础。但这一回归原点的过程中,却始终杂音不断。尽管日本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但仍存警惕心理,认为是“中国通过经济合作以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工具”,日方将在弄清项目内容及资金筹措的信息公开等情况后,谨慎推进合作。在安全领域内,日本仍然以高调行动低调表态的形式推行其防范中国政策,将防卫费用大幅增加到23.97万亿日元,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并允许年均增长0.8%的军事预算。日本还派直升机航母“加贺号”巡航南海以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对冲和牵制中国。同时通过访问东南亚的港口以显示日本自卫队的存在,由此形成定期“南海印度洋长期舰艇派遣机制”。日本还在环太平洋军演中和美国联合进行岸舰导弹演习。此外,日本文部科学省欲在“地理综合”科目中首次写明“竹岛”(韩国称独岛)和“钓鱼岛”为其“固有领土”。历史问题、领土主权纠纷仍高度敏感,互信仍很脆弱。尽管还有“杂音”出现,但中日之间都在探讨随着中日在地区及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必要更新视角,思考合作与携手的应有方式”。而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合作共赢思想、新型大国关系思想必将成为中日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中日关系持续改善的原因
中日关系走出了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阶段,逐渐走向平衡和平稳。日本表现出对华改善关系的意愿,其对中国采取和解态度有自身内忧外患的考虑,主要表现在:
(一)美国因素使日本改变对美一边倒政策,对华双面下注
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日美贸易暂入僵局的大背景下,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世界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今后的双边关系会如何发展是摆在中日两国面前的难题。国际观察人士北村淳指出,“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上台给日本接近中国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安倍政府执政以来奉行对美国一边倒政策,但美国自总统特朗普执政以来,要求盟国承担更多更大责任的“边界”和自由贸易政策究竟何去如从,“美国第一”主导的孤立主义政策以及以此展开的一系列退群举动,让日本充满着纠结和无奈。日本在朝核问题上被边缘化,在对美贸易关系上遇挫,夹在中美两个大国贸易博弈之间使其很难淡然处之。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日本是中国对美增值出口的最大贡献者,由于整个东亚地区在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中相互交织,日本经济将受到波及和影响。今后日本的对华政策将会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在经济领域对中国释放一些善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盟友美国的感受,在安保、朝核等领域追随美国。这既是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也是其一贯作法。
(二)借力中国经济发展摆脱自身经济发展困境
日本经济近年来一直处于缓慢而又艰难的复苏中,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举措是其经济的最大外部风险源。安倍政府虽然制定了“安倍经济学”“一亿总活跃社会”以及“促进更多女性进入职场”等政策,但仍难以改变日本经济内需不振和出口增速放缓等不利局面,无法根本改变日本经济低迷的大趋势,日本借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其摆脱困境的一个不得不进行的选项。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日后,中日经济加强合作的趋势明显。两国经济部门签署了《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同意设立跨部门的“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工作机制”,举办“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这将为两国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提供较为完善的制度政策保障和有效的合作平台。日本企业正在寻找“一带一路”商机,着眼于中国和欧洲间铁路运输趟数的增加和扩大对中国内陆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日本企业也将加快铺设物流网和基地的建设。中国政府也给予了日本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2000亿人民币的额度,双方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今年上半年日本对华出口创新高,中国赴日游客爆发式增长,占日本接待外国旅游人数的一半,极大地支撑了日本提出的“观光立国战略”。中国政府的这些善意为日本改善对华关系增强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