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3期

如何创新策划党报经济报道

鲍阿瞳
2019年05月15日09:17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3期

经济报道在党报的版面上历来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目前经济面临严峻局面的情况下,经济报道更应该围绕大局,发出前瞻性、权威性的声音,为地方党委、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提振上下爬坡过坎、克难攻坚的信心。

而要承担起党报主流媒体的这一使命和重任,必须在“政治家办报”的前提下,做好创新策划,写出有高度、有温度、有特色的经济新闻报道。特别要在用心做好经济新闻“规定动作”的同时,主动创新策划“自选动作”。要既有鸿篇巨制的大手笔,也有精悍鲜活的小清新,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汇,也有风味十足的特色餐,在全方位新闻创新策划的实践中,彰显党报的主流媒体地位。

一、系列策划展现党报强项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间,中国经济社会风云激荡,改革发展等各项事业都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一)围绕改革开放主线,做深做足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是搞好党报经济报道的大课题

40年改革发展的风雨历程,积累了多侧面的发展经验和实证案例,为党报经济报道提供了厚重的报道素材。但在媒体激烈竞争和信息碎片化的情况下,党报等主流媒体怎样保持定力、体现担当也成为一个课题。只有在顶层设计上,围绕改革发展做好大手笔策划,才能使党报经济报道保持高度,彰显分量。

事实上,各级党报在围绕改革发展策划经济报道中,都有其重磅之作:从2018年12月18日起,《人民日报》头版连续四天推出《迈向高质量发展这一年》系列述评,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和“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从《风雨无阻,中国经济稳中有进》《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亮点多》《改革开放,乘风破浪再扬帆》《民生答卷,枝叶关情暖人心》四个角度,展示了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攻坚克难、深化改革的丰厚回报以及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这四篇“实惠”的经济类系列策划,既磅礴大气,又接地气、鼓士气,影响深远。

“经济运行上下半场交替的时间节点,正是观形势、谋发展的重要时刻。”《湖北日报》2018年7月18日在头版“报眼”位置突出刊发《我省上半年“成绩单”好于预期 GDP可比增长7.8%,快于全国1.0个百分点》,同时在头版刊发了系列社论《站位全局,看清发展走势——一论全力以赴打好全年经济工作下半场》。在接下来的两天,除继续刊发系列社论《察形辨势,看清深层次根源——二论全力以赴打好全年经济工作下半场》《敢于担当解决精气神问题——三论全力以赴打好全年经济工作下半场》之外,《湖北日报》打出“组合拳”,围绕如何看待半年“成绩单”,如何打好“下半场”,从2018年7月19日开始,连续三天推出了“透视半年‘成绩单’”系列报道:《湖北经济:转折性趋势开始显现——透视半年“成绩单”之一》《精准施策,引领经济发展——透视半年“成绩单”之二》《向着高质量跑好“下半场”——透视半年“成绩单”之三》。4天时间,两个系列策划,6篇重磅稿件,以评论加述评的形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总结了上半年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成绩与不足和下半年可持续作为与努力的方向。

这些重磅系列报道气势足、分量重,充分体现了党报经济报道的新闻挖掘能力和深度提炼能力。

(二)不惜浓墨重彩,组织大规模系列策划是党报的拿手“强项”

省级党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经济工作的战略思路,在周密研究策划的基础上,高起点、大手笔进行一系列重点经济报道,特别是对重大主题,多采取统一调动采编力量、不惜重要位置和版面的做法,组织战役性报道,重磅推出文章。这些报道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经济报道已成为各级党报重要版面的“点睛”之笔。

自2018年10月18日起,《河南日报》重磅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特刊“出彩中原40年”,梳理展现了河南省改革开放进程中最具典型意义和时代特征的改革举措。“出彩中原40年”全媒体特刊每期以一个整版篇幅呈现,周一至周五每天一期,共40期,如《国企改革,从负重前行到轻装上阵》《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腾飞,从“大地”到“云天”》《中原粮仓:从“保饭碗”到“兴厨房”》等,均以“口述历史讲故事”的方式,通过亲历者的感受、研究者的总结、传播者的讲述,还原重大事件,诠释改革精神、折射伟大时代,可谓气势磅礴,声势浩大,鼓舞士气。

除站位全省格局的系列经济报道,“出彩中原40年”系列特刊的“姐妹篇”,又以另一视角点亮出彩点:《激情四十年〓豪迈新时代——中原追梦》系列特刊,聚焦河南省18个省辖市,以专访各省辖市委书记文章开篇,以4个新闻版紧随其后,和若干个形象版组合,全方位展现18个省辖市在民生经济、科技创新、样板工程、特色发展、脱贫攻坚等领域的成就和展望,大篇幅、大制作、多侧面聚焦各市的经济亮点,在传播效益、经济效益上取得了“双丰收”,使经济报道在拓宽视野的前提下,更有深度和厚重度,在把握经济发展脉动、为经济发展摇旗呐喊的实践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具有强烈冲击的版面设计,是经济报道展现力度的重要环节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系列策划,一般都分量重、容量大、字数多,体现到党报版面上,必然占据重要位置和相当篇幅,必然在版面上给予突出和强化,失去和弱化版面语言的强势,再有分量的新闻策划也会大打折扣。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次日各大媒体都在突出位置对大会进行了报道,特别是各级党报对大会报道的版面处理,可谓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数党报不仅在一版突出呈现,还以跨版的形式,显示强烈的版面视觉冲击,起到了很好的版面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到,只有党报才能充分展现4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和恢宏气势;只有这样的版面气势,才能和祖国40年的风云变幻相映生辉。

二、贴近民众讲好感人故事

经济新闻报道因为涉及的领域较为专业,多体现为政府、专家的视角,表现出宏观和专业的报道特征,“‘国家叙事’和‘专家叙事’居于强势地位”[1]。然而,随着经济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和普通民众知识水平的提升,经济新闻报道不再曲高和寡,媒体的大众化要求经济新闻报道贴近民众生活,于是,经济新闻报道的话语权开始旁移,经济新闻报道的民生场域逐步形成。那些枯燥无味的套话和“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痼疾正在被摒弃。通过讲好感人故事,增强带入感,传递同理心,正在成为党报做好经济新闻报道的共识。

(一)故事和形象的魅力,最有说服力,最能吸引人

美联社特写新闻主任布鲁斯·德西尔瓦说:“研究显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2]

可见,好新闻与好故事密不可分。2018年10月15日《河南日报》刊发的《“无臂羊倌”奋进记》,对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对文字的诠释贴切到位:“圆脸、光头,面色红润、眼角带笑,两臂处空空荡荡、脚底下步履生风,单薄的身躯里,似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残疾人能从牵着两只羊,到成立养羊合作社;从望而生怜的“无臂羊倌”,到交口称赞的“脱贫头羊”,文章对这个“传奇人物”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令人想要探其究竟的伏笔。镜头转向“羊倌”曹建新过往的经历,以时间轴的形式,从生活所迫的年幼卖羊,到脱贫攻坚政策对他的扶持,再到摘掉“贫困帽”、甩掉“低保户”;从养羊的“独门绝技”,到“补齐”文化的短板;从“吃水不忘挖井人”,到帮扶邻里、乡邻……无不是感叹和佩服。不禁让读者想到一句网上流行的话“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党和政府帮了我那么多年,我也应该为大家做点贡献。”曹建新说,“我准备把村里的贫困户走访一遍,能帮一家是一家。”此时,这位“无臂羊倌”,背影真的无比高大,确定过眼神,他就是那个“无臂巨人”。

(二)创新故事写作手法,让故事更生动、形象更鲜明

新闻写作要摆脱固有套路,把故事写生动,把人物写鲜活。吴金印是大家熟知的老典型,有关他的新闻报道数不胜数。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写好这位老典型的新故事呢?《河南日报》2018年11月12日刊发通讯《吴金印的人才经》,讲述吴金印在“招人才、引智慧、创新发展”上的新思路、新形象。文章一开始就呈现出了卫辉市唐庄镇的一家高科技企业的科技含量:“在机器轰鸣声中,细小的聚酯颗粒眨眼间变成薄膜,再经过纵向横向拉伸,以每分钟500米的速度向前飞奔打捆……”同时,用占全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这家企业发展的故事。“我们公司很努力很有前途,请多为我们宣传!”69岁的公司技术团队成员、日本专家奥本康宽的这句话,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而这位“老大爷”恰恰就是吴金印所在的唐庄镇重视创新发展、全力招揽人才的结果。之后,文章又用相当的篇幅记述了唐庄村民以土地入股,与周口市楸树研究所的楸树研究专家郭明、张素改合作建设楸树基地的故事,两位专家结缘唐庄的牵线人同样是吴金印。这种用故事反衬人物的写法,可谓独辟蹊径。两个故事的娓娓道来,老典型吴金印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新形象,也随之跃然纸上。

文字的缺点是没有图像那么直接,但这也恰恰是它的优点所在,用讲故事的心态所累积的文字能够“关闭”读者的眼睛,解开短视频时代用户尘封的想象力,而文字的魅力这时才会真正显现,并发挥到极致。一篇能用心体会、用脑联想的文章,也必定会抓住读者的心。记者采写新闻,核心在于能否赋予新闻“干货”特有的“风味”,而这道“风味”就恰恰是读者所在意或是寻找的那个模样。

三、以用户思维 迸发融合火花

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互联网时代,党报更要有“用户思维”,读者即是用户,用户亦是读者。读者的“阅读习惯”则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阅读习惯”则取决于一个媒体提供的内容是否“与我有关、对我有用、引人入胜”。与“不深不浅、不痛不痒”相比,党报经济报道的“用户思维”,就是“利于阅读,满足需求”。

(一)全媒体视野下的新闻报道策划,不仅要满足受众需求,更重要的是媒体传播理念的更新

全媒体时代单一媒体手段已经完全满足不了受众需求,只有全方位关注、多手段运用,才能赢得受众青睐。当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以有效的新闻信息内容为宗旨,以新兴技术为辅助,实现信息的高速传播与利用”[3]。

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既要提供多渠道、多手段、多样式的公众资讯,又要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媒体融合将会以排山倒海之势,进入媒体和受众视野所及之处,并且深入到“科技的融合、所有权的融合、策略的融合、结构的融合、信息采集方式的融合、表达方式的融合”,甚至达到“战略融合、操作融合、文化融合”的层面。可见,媒体融合不仅是浅层次的媒体手段的丰富,而且是新旧传播理念的撞击和博弈。只有从战略层面弄清媒体融合的内涵,才能使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真正迸发出融合的火花。

(二)有序调动多种媒体手段,把新闻资源吃干榨净

“吃干榨净”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一种美好理想,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有了全媒体的多种手段,使“吃干榨净”新闻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2018年11月13日,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河南动员大会召开,制定了“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的“小目标”。围绕百姓和读者关心的话题,《河南日报》及时推出观察型报道《金观察丨“森林河南”建设会有哪些大手笔,建成后是啥模样?六大规划亮点看过来》,梳理了森林河南规划的六大亮点。为保证时效、独家和传播力,文章由《河南日报》客户端首发,次日在纸媒刊发,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瞬时几何级裂变传播的优势,一时之间,在网上刷屏,各门户网站、资讯平台也纷纷转发。就文章本身来讲,在行文和形式上相较于传统纸媒思维的报道有所突破:碎片化的梳理形式,将规划要点亮点进行了筛选和重组,非常符合新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与以往整片规划的罗列摘抄相比,文本更注重用户思维的呈现。读者可以因为某一篇、某个系列报道而关注发布该报道的媒体,从而逐渐形成一种“阅读习惯”,或是成为该媒体的“忠粉”。党报有“温度”的经济报道,使其更具亲和力,进而也更具号召力。

当然,对于这样重大、关注度如此广泛的新闻事件来说,党报发声只有一篇观察类稿子当然是不够的,及早动手策划挖掘媒体融合、用户思维的合力,才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早在会议召开之前,一个由6人组成的记者摄制小组就前往有“河南塞罕坝”之称的民权林场,探访这个被称为“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的申甘林带和在那里工作奋斗的百名工作人员的点点滴滴。2018年11月14日,《再访商丘民权林场:走绿色路 享绿色福》的“视频+文字”稿件隆重推出,受访者面对镜头讲出“河南塞罕坝”的绿意变化,配合生动、朴实的文字,让这则报道既饱满又温情,读者对森林河南建设的深层理解和感官体验都因此得到了升华。

在当前纸媒面对新媒体挑战的大背景下,党报怎样站稳脚跟并且发挥更大作用,创新策划可谓提升竞争力之良策。气势足、分量重、味道鲜的经济报道,必将依然是党报重要版面的点睛之笔。有了上乘的新闻产品,加上多媒体手段的创新合理运用,便可以不变应万变而存焉。

参考文献:

[1]戴维.经济新闻应关注民生[J].新闻窗,2008(1).

[2]杰里·施瓦茨.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57.

[3]张富强.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J].记者摇篮,2016(1):61-62.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