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4期

浅析新媒体视阈下公民新闻传播亟待崛起

王  雁
2019年05月15日09:35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要:为研究在新媒体时代新技术基础之上公民新闻所展现的机遇和挑战,采用文本研究与用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对“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兴新闻终端活跃用户的随机采访下,剖析其新闻在理性生产、流通的各关键环节之后,研究认为,新媒体时代公民新闻亟待拓展为以下几个方面:新闻时效性和传播范围扩张的空前“加速”,赋予了新闻时效性以更深层次的含义;彻底颠覆既有的媒介生态,其影响已从广电媒体扩展到了网络媒体;新媒体公民新闻范畴中,“用户”的观念取代了传统的“记者”“编辑”和“受众”;而同时,公共媒体与公民新闻的边界更加速消融。当下的新媒体技术革新的不仅仅是公民新闻的生产传播流程,更深远的影响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特点和公民新闻的拓展领域,而催生出新形态的、典型的新闻媒体。

关键词:新媒体;公民新闻;媒介生态;传播主体性

一、新媒体与公民新闻

新媒体的出现自然加速了传递,速度快、范围广,顺势而起的是网络分享的蓬勃发展。分享行为从过去面对面的实体交流,慢慢转为在线交换,信息、知识、创意源源不绝自各地汇集于网络,平凡如你我都是网络资源的分享者、产制者、接受者。而像是P2P、串流(streaming)、GPRS、推荐引擎算法等奠基于网络的技术扩展到手机的网络应用,更拉大了分享的范畴及形式上的多样性。网络在此扮演一个中介的角色,却主导着各种颠覆传统的传播型态。新媒体赋与人们参与媒体的能力与机会,更明显的是在群体智慧的体现上。法国学者莱维在1997年出版的《赛博文化》一书中提到“新媒体的‘新’是在于知识更复杂关系的创造”,即“信息洪流(information deluge)”的创作。“全球信息领域将不再有整体观点或中心支配的优势,信息传受关系的转换是必然且无可避免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信息透过各碎片化社群来创造,是一种智能的集合。”[1]

受众的参与也是定义新媒体时代重要的关键,互动性的增加、新闻信息产制与接收者间拥有更多对话与交流的机会,此时的受众从以往被动的消费转变成主动参与媒体,并且自己创造内容,微博等新被称为是“自创式”媒体,与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所称的大众媒体相区别。新媒体的用户不再只是被动地消费媒体,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生产、创作各类形式的内容中。

公民新闻提供民众一个积极参与公共事物、关怀社会的起点与途径,能与受众双向沟通,而非单方面的给予信息。它的成熟与稳定发展不论对新闻业本身或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帮助。在新闻学层面,公民新闻报导具有深度而真诚,不像一般报导只是事件的陈述,公民记者也可以藉此重新认识他们的周围的社区,而非只透过大众媒体的观点。

二、新闻时效性与传播空间范围的更新

速度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德国社会学者哈特穆特·罗萨[2]提出加速(acceleration)的观念,他认为“加速”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成为现代性的核心元素,也是理解当前社会结构改变的关键概念,他将时间因素视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因技术改变了时间的节奏,也改变了社会生活步调。加速分为三种:技术上的加速,例如交通与传播科技的进步;社会本身变化的加速,例如各种政治、文化等观点的认知变革的速度;第三是日常生活节奏的加速,也就是行动和经验的速度加快、压缩。

各种信息大量数字化,快速传递,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和新科技发展的当下,受众筛选信息,已经有了新的方式,改为透过社交网络与聚合性的新闻网站,找寻“过滤后的信息”或有兴趣的信息,于是公民参与式的新闻报导也形成趋势。对许多使用者而言,“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媒介只是一个更加便捷、精准的发布与分享的网络空间,因此即便“今日头条”明确将其定位为“中立”、“无价值观介入”的信息推送平台,仍旧能看出其运营动机——“个人分享动机”与“组织信息发布动机”。

新产品、新科技的出现难免冲击旧有的产业,传播媒体交替、更新速度之快,使得媒体业在这波新旧相互较劲、抢食市场的竞争中显得格外激烈。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传统的老媒体诸如报纸、电视等,开始时多采取抗拒或反弹的态度,仍然坚守传统的方向策略,直到新媒体逐渐发挥其影响力,在全球各地掀起一阵旋风,旧媒体市场被瓜分,多方面皆出现竞争力不足的警告。以电视、广播频道起家的公共媒体也无法置身于这一场新与旧的战争之外。当几乎所有媒体积极结合网络、数字通讯等新媒体以扩展市场、维持竞争的同时,公共媒体逐渐感受到生存的危机。除了新媒体的来势汹汹,频道增多,观众趋于分散,也挤压了公共媒体的生存空间,这种情况在数字化后又更趋明显,特别是对公共媒体势力还未能与商业媒体抗衡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硬战。在多频道的环境中,虽然总体收视持续上升,但由于分散在各频道,观众反而趋向碎裂。

三、公共媒体与公民新闻的意义彰显

公共媒体和基于新媒体的公民新闻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极为类似的,它们都具有弥补媒体的商业诉求而带来的失衡、主流新闻不足的功能所在,从不同角度、不同面向以及不同操作模式着手,创造思考的多元化、使意义更完整、质量更优良。事实上“今日头条”平台是一种公民新闻服务,比较有公众的性质。在作为公民新闻属性的今日头条尚在发展的阶段,公共媒体的存在能够协助其持续、健康、稳定地成长,而公共媒体的公共服务范畴亦能透过公民新闻得到扩展与实践,两者相辅相成。公共媒体应该要在人民利益和社会服务两方面扩展影响力,不能只局限在目前的作法,而公民新闻正是当今能够让公共媒体扩大公共服务范围的一个新的方式。

即使在自媒体爆炸的今天,笔者认为公共媒体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价值。它必须协助人们使其不致在“众声喧哗”的自媒体里迷失,必须帮助人们厘清自己真正的需求,然后找到合适的信息。它也必须培养人们多元的价值观,而不是在一言堂里随波逐流。发展公民新闻是实践上述目标的方式之一,也是公共媒体当仁不让的任务以及使命。公民新闻与公共媒体有着密切的关联。公民新闻的发展能够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拥有成熟的公民文化,公民新闻自然能够顺势开展;而公共媒体,正背负有创造公共利益与塑造公民文化的使命。即便在今日多频道、多媒体的时代,公共媒体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并且纵使现今许多公司、团体、组织或媒体已经在进行一些公民新闻的推动,公共媒体仍然值得为公民新闻的发展而努力,使社会更趋圆满,也在扩大公共服务的影响力与范畴。

另一方面,现处于自媒体多且繁杂的时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主流价值观传播、非以获利为目标的媒体,公共媒体为当今立场偏颇、言论激烈极端、重口味的媒介生态注入清泉,提供受众另一种选择,也协助其厘清报导真相与多元角度的思考方向。然而公共媒体发展至今也面临一些困境,主要来自商业诉求与新媒体两者的双重冲击,公共媒体势必要做出相当程度的调整与改变。

四、结语

以移动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浪潮已经席卷世界,传统电视势必转型,美国PBS曾为加强新媒体的各项发展,增设首席内容总监CCO(Chief Content Officer),负责新媒体服务以及扩展新媒体服务内容。南非、芬兰等国也有类似的计划,显然结合新媒体以强化竞争力已经成为重要的经营策略。因此,无论是转型为新媒体,还是结合新媒体改造传统媒体的诸多属性,都无一例外地将新媒体时代公民新闻这个趋势作为自己媒体企业、媒体属性甚至媒体本质等方面所发力的主要方向,而这里讲的公民新闻又不断放大着自己的诸多特征,以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甚至为新媒体时代里新闻业的狂飙猛进而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罗新星.公民新闻:人人都是记者——基于新闻从“报道”到“共享”的思考[J].社会科学评论,2009(12).

[2]刘海涛.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初探[J].当代电视,2017(3).

[3]周文琦.新媒体时代的微博与公民新闻实践[J].传播与版权,2017(2).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