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9年1月上

新闻学子眼中的传媒界

蔡笑元 孔德淇 陈禹潜 汪谷 景嘉伊
2019年06月12日13:54 |
小字号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月上

主持人:蔡笑元

嘉 宾:孔德淇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第六届范敬宜新闻学子奖获得者

陈禹潜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首届“弄潮号”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特等奖获得者

汪 谷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第十三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景嘉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第六届范敬宜新闻学子奖获得者

主持人的话:近几年传媒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子们作为未来的希望和骨干力量,怀有学生特有的理想、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对新媒体、新技术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熟悉度。他们对当前中国传媒界、世界传播格局有何看法?对未来传媒界又有哪些恳切的建议和期待?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2019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听听新闻学子们的声音。

传媒业转型 不妨“专”一些,“精”一点

孔德淇

从技术驱动到数据驱动,近年来各大媒体改革动作频仍,有的在“唱衰”声中突围,取得多个维度的增量,有的在转型期宣布关停,风流云散,黯然离场,成为绝唱。传媒环境的变迁使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在部分传媒从业者中甚至形成了“技术至上”的逻辑,也使新闻编辑和记者职业定位和角色不断发生转变,面临着对自身角色认知的空前焦虑和本领恐慌。

传统媒体机构纷纷祭出了“媒体融合”的大旗,要求新闻工作者转型为身兼数职的“全媒体记者”,集采、写、编、评、摄、录、播及其他网络技能运用和现代设备操作能力于一体,以适应不同媒体渠道及新闻生产流程的重新整合。全才固然好,但术业有专攻,个体的精力十分有限。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记者虽然掌握了一些现代化的媒介技术,但离全能型记者尚有一定距离,记者的成长速度与新技术发展的节奏形成了较大落差。我认为,就业务素质而言,全而杂不如专而精。在全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仍然是新闻媒体的“硬通货”。尤其是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下,新闻生产节奏短平快,海量的信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传统媒体机构不再是唯一信源,新闻报道也不再是稀缺资源;受众对资讯的要求“水涨船高”,必将传统媒体机构的内容生产推向纵深发展。这时候,报道的质量至关重要,“去技能点”,回归专业化、精细化,并不代表沉沦为技术革命的输家,反倒是轻装上阵、逆势上挺的破局之道。

走专业化之路,转型中的传媒业还当保持清醒、无畏的批判精神,保卫自己的意识,警惕拜倒于技术面前。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工具理性的滥觞必将带来价值理性的衰弱。技术给传媒行业带来的变革,倘若处之不慎,不但专业精神被洗刷,人本精神也行将不复。

正因如此,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传媒业比任何一个时期更需要呼唤“精耕细作”,更亟待理论指导。很多人认为“新闻无学”,不学新闻专业,其他专业背景照样可做新闻。在全媒体时代,自媒体运营门槛一再降低,这种观点更甚嚣尘上。但实情并非如此,经过近90年的发展,新闻学已是一门年轻的显学,有着一套自成体系的操作规范、价值观念,“新闻无学”体现的是对一个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它是一个复合的知识结构,不仅限于掌握新闻学知识,还需其他学科的知识加以补充延展。新闻理论也不仅是新闻伦理、操作规范、价值观的抽象化,更是看待问题的视角。很多关乎公共利益的议题,需要学术视野与理论支撑,在报道前要参阅大量文献。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社会环境更趋复杂多变,将一个故事写透彻,写清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源、新闻背后的社会结构,少不了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还要从扎实的学术调研中寻找答案。

我认为,传媒业要转型,恰恰要慢下来,不被信息洪流绑架,宁专勿多、宁精勿杂,回归到自身的优势之中:真实为先,内容为王,以及经历长时间的反复试错和沉淀,形成的一套成熟生产逻辑和把关规范。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