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本网原创

全国党媒齐心战“疫”报道优秀作品展示(一)

2020年02月10日09:32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后,人民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于1月31日联合推出全国党媒齐心战“疫”报道征集,得到全国党媒积极响应。在此,我们将党媒抗“疫”优秀新闻作品展示给关注疫情的亿万网友。感谢人民在线、清博大数据、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等提供相关支持。

1月21日-2月2日优秀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发布媒体:人民网

发布时间:1月21日

新闻报道:《人民网评:面对疫情,任何侥幸都可能夺走人命》

内容摘选:如何遏制疫情蔓延?怎样才是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措施林林总总,答案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任何“耍大胆”“不设防”的侥幸心态都是极其要不得的。

点评:这篇评论尖锐地指出:疫情当前,不容侥幸。文章批判了严峻的防疫形势下仍然存在的种种“大胆”作为,呼吁有关部门和全体民众笃信科学,严防病毒扩散趋势。同时号召相关单位信息透明,主动释疑,发挥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央媒此次发声为公众打下了一剂强心针,增强了民众众志成城抗大疫的决心和信心,获得网友广泛好评。

发布媒体: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1月22日

新闻报道:《84岁钟南山行程曝光!致敬这群疫情中的逆行者!》

内容摘选:才睡了四个来钟,早晨6点来钟,钟南山院士便起床看文件准备材料,匆匆吃完早餐,一天高强度的工作又马上开始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又是忙到深夜。

点评:“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疫情当前,这是钟南山院士给出的建议,但84岁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钟南山连夜赶往武汉的照片,引发广泛关注,让我们向钟南山、医护工作者等这些“逆行者”致敬!

发布媒体:《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1月22日

新闻报道:《扩散周知!防范新型肺炎48字守则》

点评:“须警惕 不轻视”“少出门 少聚集”“勤洗手 勤通风”“戴口罩 讲卫生”“打喷嚏 捂口鼻”……人民日报用8张图,简简单单48个字的守则,告诉国人如何防范新冠肺炎传染。

发布媒体:《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1月24日

新闻报道:《非常之时,果断之举》

内容摘选:武汉是疫情防控的主战场,这是阻止疫情扩散的必要举措,是我们在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中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我省已全面进入抗击疫情的应急状态,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除了坚决果断,我们没有退路;从利国利民利自己出发,以短暂的困难尽快换取长久的平安,这是艰难的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

点评:23号封城后,湖北日报发出此篇评论。一方面解释武汉作为九省通衢的城市封城难度之大;另一方面也表达出此次封城的必要性,更展现了坚决抗击此次疫情的决心。

发布媒体:人民视频

发布时间:1月24日

新闻报道:《Vlog|武汉“封城”后的24小时

点评:1月23日10时起,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这个10分钟的Vlog,记录了其后24小时“空城”武汉在交通 、生活等方面的真实状况。人虽少,但却井然有序,这里依然是一千万人的家。众多网友看后纷纷留言点赞这个正能量视频。

发布媒体:央视频

发布时间:1月26日起

新闻报道:5G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过程

点评:央视通过4路慢直播镜头,每天24小时不间断,实时全方位呈现武汉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画面。工地上,工人们争分夺秒鏖战正酣;工地外,众多网友通过观看直播密切关注医院建设进度,引发对中国速度的情感共鸣。各地网友纷纷化身“云监工”,为现场的“基建狂魔”们加油打气,更为中国力量点赞。

发布媒体:《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时间:1月26日

新闻报道:《拒绝新型肺炎,你必须懂得的“口罩文化”》

点评:小口罩里有大学问,这个长图用通俗易懂的图文形式,给大家科普了有关口罩的相关知识,如口罩的分类,如何正确佩戴口罩、使用后的口罩如何处理等等,这些小知识虽简单但却很实用。

发布媒体:《辽沈晚报》

发布时间:1月27日起

新闻报道:《“驰援日记”系列报道》

内容摘选:到达武汉当晚,队员们乘坐大巴前往驻地。刚落地时,队长汪海源提醒队员注意事项:到武汉机场一定先做手消毒,不要触碰任何不必要物品!不要在机场耽搁时间,人与人间隔1米以上迅速通过!

点评:这一系列报道记录了辽宁驰援湖北的137名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的生活与工作状态,以及他们和家人的心理活动。真实地展现了危机当头,这些“逆行者”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援鄂的人间大爱。

发布媒体:人民网

发布时间:1月28日

新闻报道:《病毒必须隔离,人心不能疏离》

内容摘选:要警惕,不能把群防群控概念偷换成极端狭隘的“地方主义”。动辄祭出“不要某某地方人”“哪里来回哪里去”,这是念歪了经、唱错了调,把抗疫大业搞成了“地域黑”。

点评:“病毒必须隔离,但人心不能疏离。”1月31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回答记者提问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正是 “人民网评”的标题。这篇网评文章充满人性的温度,批评疫情群防群控出现的“谈鄂变色”“地域黑”等不良倾向,直言各地在执行严格的防疫措施时,必须合理安置“漂泊的湖北人”。

发布媒体:新华社

发布时间:1月29日

新闻报道:《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纪实》

内容摘选:原本打算带着妻儿返乡过年的邓运华,大年初一接到了要去隔离点值守的通知,立即取消了返乡计划。面对最危险的地方、最危险的工作,邓运华没有丝毫犹豫,简单作别家人后,就立刻赶赴隔离点参与24小时不间断值守。“我经历过2003年抗击非典,知道一旦到隔离点值守,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

点评: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切实行动起来,这篇文章全景反映了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纷纷请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在用实际行动,给党旗增辉添彩。

发布媒体: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1月29日

新闻报道:《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

1月27日晚,张定宇协调危重病人转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内容摘选:“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他沉默了一会儿,平静地提起那个埋在心里的秘密:“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点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作为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600多名医护人员,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湖北日报记者采写的《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一文,讲述了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在自己身患渐冻症、爱人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抗“疫”。“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这位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院长,不分日夜、争分夺秒救治患者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发布媒体:厦门日报

发布时间:2月1日

新闻报道:《使命必达,请向厦门这些最美“逆行”者致敬》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转运小组的医护人员在转运病患。(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 供图)

内容摘选:当大家穿得美美时,他们正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往返于发热门诊、发现疑似病例的场所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他们是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转运小组的医护人员,是厦门直接接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一群人……

因为执行任务错过饭点,他们的年夜饭是一盒泡面;为了防止交叉感染自我隔离,只能和孩子视频通话;为了保障转运,哪怕身体疲累也坚持设备维保。有过害怕、有过紧张,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但是,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他们选择了冲锋“逆行”。

点评:提到一线医护人员,最先被想到大多是冲在ICU等最前线的医生护士们,实际上,还有许许多多坚守在其他重要岗位的人。这篇稿件着眼于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转运小组的医护人员,他们是连接确诊病例和医院的“生命桥梁”,他们的辛勤工作是保障整个医疗系统运转的重要环节。稿件详细描述了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让读者对他们的工作心生敬意的同时,也对这个岗位有了更多的了解。

发布媒体:闪电新闻

发布时间:2月1日

新闻报道:《岳茂奎:一天收治危重病人达10个,最喜欢看到病人平稳的呼吸》

内容摘选:再次全副武装走进隔离病房,一天的时间,我们重症组收治的危重病人已经达到十个。这时候,我最喜欢看到的是病人在那里平稳的呼吸,那就意味着病情起码平稳或者在康复中。比如说昨天收治的第一例病人,今天已经明显好转,简直像变了一个人,脸色开始红润,说话不再费力。呼吸,这件大家平时都不怎么考虑的事情,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知道是最珍贵的!

点评: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扩散以来,山东已累计派出两批共计270人的援助医疗队奔赴武汉,开展医疗救援工作。疫情面前,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如今,奋战抗疫一线的山东医疗队工作进展如何,他们又都经历了哪些惊险时刻?齐鲁网、闪电新闻客户端推出“抗疫一线日记”系列报道,邀请山东援鄂医疗队成员亲自写下抗疫前线的故事,稿件具有强烈的临场感,内容鲜活,也反映了一线医疗队成员乐观、坚定的精神信念。

发布媒体: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月1日

新闻报道:《致敬勇士!记者实地探访岳阳市一医院感染科隔离区》

医护人员正在穿上防护装备

内容摘选:在市一医院南院的感染科隔离病区,记者注意到,在进入重症隔离病房的过程中,总共要经过三道门。

从医院专门的楼道通向病区的大门口,设有初步换衣的场所。记者在医护人员指引下披上手术服、戴上头套和手套、再穿上鞋套,就完成了最基础的第一层防护,佩戴时,橡胶手套必须将手术服覆盖到手腕上方的位置。

随后,第二层防护是在手术服外再套上一层白色的防护服,此时再戴上一层手套。和先前一样,这层手套也必须覆盖到防护服手腕以上的区域。然后,医护人员会帮助戴上医用口罩。密封的防护服每次穿齐一套装备需要花上15至20分钟时间,且穿上后十分闷热,“穿上走十分钟,就全是汗了。”

点评:医院的重症隔离区是重症患者们生命的最后一道堡垒,也是医护人员跟死神斗争的最前线,往往会给人神秘和恐怖的印象。岳阳日报的记者亲自探访重症隔离病区,揭开了这个区域的“神秘面纱”,不仅体验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辛苦,也为不了解重症隔离病区工作的受众做了科普,传递了“我们一直在,一定会胜利”的信心。

发布媒体:央视新闻

发布时间:2月1日

新闻报道:《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怎样一回事?

内容摘选: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只是世卫组织给各国的一个建议,不是强制措施。宣布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世卫组织也可以根据疫情的发展随时撤销或者修改。

点评:当地时间1月30日晚,世卫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报道用8张简明的图解,一目了然地告诉我们,世卫组织是个什么机构?PHEIC如何定义?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味着什么?会有怎样的影响?

发布媒体: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发布时间:2月2日

新闻报道:《致敬!那些“硬核喊话”和“抛妻别子”的人们》

内容摘选:“同志们,这个是生命安全,生命健康安全!你们硬是没把当成一回事哦!我的天呐!你们在整啥子!”

听到这段喊话,有网友说:“真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着急的心情。”

1月28日,人民日报发布了全国各地基层干部的大喇叭喊话,各种接地气的防疫宣传,一时间刷爆网络。这其中,上面这段具有浓厚蒲江口音的硬核喊话,受到网友们纷纷点赞。

点评: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很渺小,在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很平常,但在疫情防控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里,“一定赢”的信心不仅来自医务人员的付出,还有上亿名在自己岗位上默默付出的普通人。成都日报的这组稿件将镜头对准最基层“坚守岗位”的干部群众,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印证了只要坚守好自己的岗位,众志成城,平凡的人也会做出不平凡的事。

编辑整理:

人民网传媒频道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杨小婷、蓝威霖、刘思岐、陈雨珺、王一涵、史承杰、陈亦智、查怡欣、李家漩、丁欣雨、朱鸿博 指导老师|吴畅畅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