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茶坊

“神舟总师”戚发轫做客《一堂好课》开讲挺进太空的光荣与梦想

2020年02月25日10:31 |
小字号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万户飞天”的探索壮举,中国人从有文化记忆开始,就对天心怀向往与崇拜,似乎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天的责任。

今天,中国人终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苍穹之上站稳了脚跟。中国航天事业一步步的突破,犹如一道道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强国梦,也照亮着人类向着未知领域不断前行的飞天梦。

未来,我们如何继续追梦?那个浩瀚的宇宙空间,又将怎样继续迎接中国人的出发和抵达?2月23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一堂好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讲“航天课”,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带领学子和观众走近中国航天、挺进太空深处,感受这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的伟大事业,叩问初心使命,展望星辰大海。

从2020年开始,中国航天的起点更高、任务更重、期待更多。作为北航的第一届新生,后来又在宇航学院当过六年的院长,戚发轫面对年轻学子有着深深的希冀:“一定要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的、苦难的历史,会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2020继续“超级模式”:我们要到火星上去!

抛开古人浪漫的遐想,我们为什么要“上天”?

天,是人类生活继大陆、海洋、大气层之后的第四环境,是国家主权的第四个疆域。戚发轫老师介绍,它也是人类资源寻求的重要方向,除了开掘轨道资源、研究环境资源,人们还在将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中是否有地球稀缺的东西、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作为探索宇宙、认识宇宙的长远目标。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把东方红一号卫星送上天起,中国航天逐步具备了进入太空、利用太空和捍卫太空的三种能力,“虽然我们晚了,但是我们进入太空的能力是比较大的”,戚发轫老师自豪地说,当年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重达一百七十三公斤,比前四个国家(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的卫星重量加起来还要大。

“现在我们中国有多少卫星在天上呢,三百多个!现在世界上有多少呢,一千多个!我们近四五年发射的卫星数量,每年是世界第一!”在利用太空的能力层面,中国既有传输、获取和发布信息并广泛服务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的各种卫星,也在载人航天技术、深空探测技术领域上演着一个个超燃时刻。以过去的2019年为例,我们看到了嫦娥四号成功地着陆在月球背面,看到了火星探测器首次公开亮相,也是在这一年,“天宫二号”正式告别,就此见证了中国空间站时代华丽的开启。

“上天”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戚发轫老师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当年没有通信卫星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靠微波中继,只能覆盖全国人口的37%,从1975年到1984年,中国花了九年时间把东方红二号卫星送到了三万六千公里的赤道上空,相当于把中央电视台的天线送到了静止轨道。

“九天揽月”“手可摘星”的古老梦想,正在变成美妙的现实。在整个太阳系里,中国从月球起步,“绕、落、回”三部曲的第三乐章就要奏响,月球采样任务在即,戚发轫老师同时介绍,“今年我们要到火星上去,而且要把火星车送上去!”

中国航天人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信念是“保家卫国”

早在四百多年前,人称“万户”的一个明朝人,在椅子上绑了四十多个自制的“固体火箭”,举着两个大风筝点火上天,结果壮烈牺牲。万户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经过航天人60多年的努力,今天的中国已经解决了“有无”的问题,正在面临的挑战是“赶超”,这依然要靠强大的梦想和精神的支撑。从2016年起,4月24日被设为“中国航天日”,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传承并激发全国尤其是青少年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中国航天事业铸就了什么精神? 戚发轫老师总结道:第一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它形成于创建初期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核心就是“自力更生”;第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提出来的两弹一星精神,它在航天精神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了“热爱祖国”;第三就是“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1933年出生的戚发轫老师,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际宇航界与中国在航天领域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航天史上很多个“第一”都有他的参与和付出。他说:“在五六十年代,我们那一代人都感受到了中国落后就要挨打、受气,没有人教我们,保家卫国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激发出来的理想。我们搞东方红一号的时候,没有低温实验室,就在海军的冷库里头,这边又是鱼又是肉,我们就在那儿做实验了,夏天穿着塑料鞋,出来以后都变脆了,都碎了,就在那种环境下完成任务。不要把爱国看得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鲜血,只要把我们的智慧、把我们的时间、把我们的能力献给你的岗位。”

未来仍需努力,勉励年轻人要有梦、要创新、要实干

2019年这一年直到年底,中国航天都在高密度地发射。展望2020年,中国航天仍将接力“超级模式”,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永不止步。

在为辉煌战绩而由衷自豪的同时,戚发轫老师也向年轻人们理性分享了中国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说实在的,我们航天还是压力很大的,现在我们都说自己是个‘大国’了,人家外国人说咱们算‘老三’,为什么呢?中国搞了大的工程项目,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探月、北斗就是大的,别人不是没有技术搞不了,是它没有钱搞,欧洲小国它(没有)那么多(钱),我们确实比他们强。航天技术我们跟国外差距不是太大,但是空间科学我们还差距很大,探索浩瀚的宇宙,我们就到了月球,火星还没去啊,人家八大行星都去过。另外,我们中国卫星是世界上第二多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给国家创造财富,我们也落后。从这个意义讲,中央也提出我们三个领域要平衡发展,我们现在还不平衡,要想在第二个一百年成为科技强国,成为航天强国,挑战很严峻,任务在你们身上,希望大伙儿努力,还是按习主席那句话:要有梦、要创新、要实干,我相信你们干得一定比我们好!”

在这堂课上,正在积极备战空间站任务的英雄航天员刘洋、陈冬也以云出镜的方式,与节目现场的一群小朋友们互动。“太空里有外星人吗?”“你们在太空上不会觉得冷吗”……孩子们对于太空充满童真、天马行空的好奇发问,深深打动着每个人的心。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华民族更是勇于追梦的民族。相信这节“航天课”也会在不经意间播撒下关于航天梦的种子,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航天路上走得更坚定、更扎实,让更多的孩子们从现在开始仰望星空,梦想开花。

(责编:燕帅、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