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青春剧三十年,如何寻找自己的独特“模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类型剧的概念开始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中扎根、勃兴。一方面,这是电视剧艺术步入成熟发展期的必然走向,另一方面,各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荧屏叙事都因此获得了更多元而丰富的关注。类型剧在中国,有很多受到普罗大众的“传统”,青春剧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在都市剧的框架之下,关注少年心理、关切青春成长,青春剧的母题往往常谈常新,有着深入的社会影响。
从1989年中国第一部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播出,以“青春”为名的荧屏力量不断壮大。青春剧复刻着少年时代的单纯美好,记录着笑泪交织的真实成长,时至今日俨然成为了国剧市场的一种主流,备受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当然,这一片广袤的题材“土壤”虽然总是炙热,但也在近些年表现出作品规模剧增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普遍现状。
当然,青春剧的迭代是必然经历的过程。近两年,已经有不少向好的表现迎来市场的好评,如“升学热”“教育热”等契合当下的现实议题,得到了许多精品剧的集中呈现,回应现实、鲜活生动。近期在芒果TV播出的网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有亮色表现。豆瓣8.6分的出圈口碑背后,不变的是青春剧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杂糅,令人耳目一新的则是故事的东北背景带来的地域性文化魅力、自然流淌的喜剧质感,以及复古回忆带来的“国产式”青春共情。而在不断走高的口碑之下,作为类型的青春剧创新也由此觅得了更多可资借鉴的启示。
以老式澡堂开场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浓郁的东北地缘文化特质贯穿始终。不同于同类青春剧中大都市的激烈升学竞争,剧集将视角转向不算发达的北方小城市,去刻画20世纪末的中国东北生活图景。韵味十足的东北口音,有搓澡师傅的大澡堂,雪地、冰雕、军大衣,饺子、乱炖和冻梨……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欢乐气息,平添了几分喜感,也丰富了剧集的文化意趣。
风格鲜明的地域背景,也便于对每个小人物进行更细腻、深入的个性化成长聚焦。电视剧作以往对东北文化的描写比较集中于中老年角色和农村题材,《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则给予观众鲜活饱满的东北少年群像。剧中人的言行举止勾勒出豪爽、直率的东北性格。思维敏捷、温暖倔强、独树一帜的李进步;大大咧咧、热情仗义、学习和生活都时常“少根筋”的李青桐;为人老实、善良憨厚的段霄;霸道蛮横、却并不令人讨厌的陈君何;善解人意的范水水、爱虚张声势的八蛋。无论角色大小,每个人物的塑造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东北”和“少年”的别样组合,迸发出新鲜感十足的青春火花。
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让青春讲述得以“落地”。它揭开了90年代东北生活的真实面貌,也为“东北人”的形象标签注入了年轻的能量。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接地气的表达也让人倍感亲切。
更进一步地,对常规化题材予以非常规化的重构,这部小体量网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突出重围,更让人们惊喜地看到国产青春剧的制作思考和文化态度。
文化有移情。对于剧中场景,观众既有大背景下的共同时代记忆、代代传承的“中国式”情感纽带,也有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新鲜感。《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在故事选材上就别具匠心,剧中的许多情节都源于东北生活的真实经历,最大程度地还原生活气息。有观众表示,场景虽小,画面元素却细节满满。参考老照片进行的布景还原、从亲戚家搜罗场景道具、以及重新搭建的90年代街道、家庭、小吃店场景,都体现出剧集的细节雕琢。每个画面的前、中、后景都有着丰富的元素,复刻的时代记忆都让许多观众有感触、有共情。
从广谱的青春剧题材创作路径来看,去地域化、去特色化的“青春”是近些年市场的一种内容主调,也鲜少有创作者愿意去尝试大众题材的个性化表达。在这个层面上,《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做出了一种有意思的探索,既是“小而美”的,也是具有辨识度的。在观众的审美趋向日益私人化、细腻化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风格带来的纯真质朴与观众的情感需求相适应,而剧集的播出平台芒果TV也始终在尝试着各种各样的青春表达,以媒体力量引领青春正能量。
由一个个生活小故事累积成的成长历程中,情感却有着多层次、迂回的延伸。《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把生活呈现给观众,却也没有给成长命题设定正答。跌跌撞撞的青春样貌,既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对于市场而言,这样的创作探索是值得更进一步地,在政策鼓励的“小正大”创作趋向下,现实题材的表达可以不追华丽追匠心,不追排场追立意;如此,立得住、传得开的青春剧才能越来越多地呈现到大众面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