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本网原创

中央和国家机关抗疫国家级表彰推荐对象公示:15名媒体人入选

2020年08月07日09:58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14亿中国人民团结协作、共克时艰,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8月6日,中央和国家机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级表彰正式推荐对象公示,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汪晓东等15名媒体人入选先进个人推荐对象名单。主动请缨、放弃休假、深入一线,这些媒体人不惧危险、牢记使命,积极投入抗击疫情的采编工作,正是一个个奋战的他们,汇聚起全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伟大力量。我们通过查阅媒体报道,整理了部分入选者在武汉采访期间的经历和感受,看看他们的故事、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15名媒体人入选“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正式推荐对象名单”

程远州 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

梁建强 新华通讯社湖北分社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社记者

乔申颖 经济日报社新媒体传播部编辑二室主任

汪晓东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

胡 喆 新华通讯社国内部记者

王毓国 新华通讯社摄影部社会新闻采访室主任

董 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葛云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倪晶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徐 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央视新闻频道编辑部副主任

孟 哲 中国日报社编辑

杨程晨 中国新闻社记者

雷 宇 中国青年报社湖北记者站副站长

王长路 中国妇女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程远州(左二)在火神山医院采访

程远州 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

人民日报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是全国最早参与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记者之一,第一个报道此次疫情不是2003年的非典卷土重来,第一个报道武汉出现27例病例,发布武汉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的疫情权威信息……

从去年12月底开始,程远州就持续跟进疫情报道,深入医院采访国家专家组专家及一线医护人员,深入社区报道群防群控的落实落细,深入后方调研防疫物资的保障情况,先后采写了百余篇稿件在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刊发,多篇稿件阅读量过亿。同时,他坚持问题导向,报送了近20篇内参调研,为防疫决策提供参考。

在离汉通道关闭后,网络上一度盛传武汉市民生活陷入困境。程远州和同事走上街头,走进超市、加油站、地铁等公共场所,写出《直击:离汉通道关闭第一天》,澄清不实传言;针对公众对疫情的恐慌,采访多家医院医护人员,报道治愈出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一线认知,传递理性科学的信息,为抗疫打气。

光明日报一线报道组成员在北京西站,准备出发去武汉采访,右二为晋浩天

晋浩天 光明日报社记者

1月27日晚,晋浩天接到报社的电话,“有出差任务,出发去武汉,家里有什么困难吗?”他刚搭车从山西老家回北京,进了家门就转头准备出行的物资,还主动联系到一位爱心人士,把他们捐赠的5000多只口罩、120瓶酒精棉球、一批药品“人肉”带去了武汉。从接到任务的那一瞬间,他和一起出发的同事们都忘记了还在过年,抛开身边的人和事,心心念念只有一个地方——武汉。这是一场新闻报道硬仗,讲好武汉战“疫”故事,是此行的共同目标。来到武汉后,光明日报前方报道组奔忙于武汉各个角落。每一次的采访,都让他们的心深深地被触动,他们认识到,此时在武汉一线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乔申颖在采访拍摄中

乔申颖 经济日报社新媒体传播部编辑二室主任

1月29日,乔申颖作为《经济日报》第一批前方报道队负责人,带着两名战友赶赴武汉,前后59天,她与同事们用报道见证了武汉战疫的重要时刻。她表示:“参与和见证重大的时刻,是记者刻在骨子里的追求。如果再能为推动问题的解决尽一份力,那简直是再美好不过的职业生涯。”

在武汉期间,乔申颖穿上防护服来到医院,采访一线医务工作者。进入社区,报道社区防疫工作的艰辛与努力。来到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方舱医院建设现场,让真情实景教给自己什么叫“中国力量”,什么叫“众志成城”。她还花了一天的时间跟随采访一位志愿者,感慨他的坚守和努力是众多武汉人的缩影。 她努力地写稿、拍视频,用新闻人的方式参与这场战役。乔申颖说:“武汉教会我很多。我更将会在未来的逆境中保持必胜信念, 因为中华儿女共守一座城的动人景象将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汪晓东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采访

汪晓东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

汪晓东作为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组副总指挥,自2月2日奔赴武汉,至4月25日返京,在前线一“扎”就是84天。汪晓东说,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点多面广战线长,人少事多任务急”,为了打好主动仗,前方报道组一开始就提出,资源集聚,力量集合,优势集成,根据疫情防控进程和各阶段重点任务,统筹安排,统一调度,策划为先,集中用力,突出重点,展示特点,挖掘亮点,力求做到每天都有重点策划,每天都有主打稿件,每天都有传播亮点。

在惊心动魄的抗击疫情战场上,记者的职责是什么?用汪晓东的话说,就是3句话、9个字: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所有人都是战士,是战士就要冲锋,就要救人,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说到底,就是要始终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

胡喆在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病科病房采访

胡 喆 新华通讯社国内部记者

作为新华社国内部的一名记者,胡喆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一名武汉出生长大的武汉人。1月22日,胡喆作为增援湖北分社的记者被派回武汉采访。他采写的《新华微评:加油,武汉!》等多篇评论,以第一视角的笔触,真实反映武汉采取“封城”举措后的市民反应和舆论环境,第一时间喊出了“加油,武汉!”“众志成城、同心战疫”的强音。

1月24日除夕夜,一个冰冷的雨夜,窗外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而窗内则是一桌用一次性饭盒打好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年夜饭,胡喆和同事们坐在一起,展望身边即将建好的武汉版小汤山医院——火神山医院。那一夜,他们率先播发了武汉版小汤山医院被命名为火神山医院的消息,首次播发了《新华社记者武汉vlog日记:除夕夜探访在建的武汉“小汤山”医院》。

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也是胡喆到武汉疫区采访的第17天。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组一行十余人仍然开启着忙碌的工作模式。胡喆和同事们来到武汉市最大的方舱医院武汉客厅院区,第一时间深入正在紧张筹备中的方舱医院病房,用新媒体直播方式,向公众立体化、全景式呈现了方舱医院的建设进展,并独家采访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以及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方舱医院武汉客厅院区负责人等权威专家,向公众解读方舱医院设立的重要意义、筹备进展和后期规划。

王毓国采访拍摄中

王毓国 新华通讯社摄影部社会新闻采访室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新华社摄影部记者王毓国在第一时间报名,志愿赴武汉参加疫情报道。2月3日,王毓国与其他六名同志一起抵达武汉,踏上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到武汉短短十几天,王毓国马不停蹄四处采访,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武汉市共有13个区,他已经跑了8个,拍摄发布新闻图片近百张。

在报道的关键阶段,前方指挥部准备组织人员进入“红区”。王毓国得知消息后,再次向组织提出请求:“‘红区’是新闻报道的主战场,作为一名老党员、老记者,我理应冲锋在前。”在“红区”采访期间,王毓国先后拍摄了《出院逢生日》《李医生,加油》《宝宝,真棒》《专家战“红区”》《关心疫情》《武汉白衣天使:最可爱的人》等6组新闻图片,被《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广泛采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董 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董倩从大年初一抵达武汉后,就马不停蹄深入医院社区,采访了多名权威专家、一线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为总台大小屏持续带来《战疫情·武汉演播室》《央视新闻面对面》和《武汉观察》等高水平节目。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武汉疫情暴发以来,尤其是关闭离汉通道后,我就在想,什么时候能去武汉采访报道,这是一个记者的本能。”在先后提交了6次申请后,她得到批准能够出发去武汉。“记者这个职业,其中一个本能就是当别人往后退时你要向前,要得到更多信息去告诉公众。”董倩这样写到。

葛云飞深入一线采访

葛云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葛云飞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英语频道记者,2月4日,他作为台里第4批增援记者抵达武汉。葛云飞到达武汉的第二天就进了“红区”,深入采访隔离病房里的医护人员和病人。在葛云飞的镜头里,观众看到了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也记住了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快递员等普通市民的顽强坚守。

武汉疫情不仅让全国同胞揪心,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不少外国媒体会频频与中国国际电视台的记者连线,通过他们来了解武汉到底怎么了。中国国际电视台决定拍摄一部英文纪录片,真实记录武汉城里发生的故事。因为以前拍摄过多部专题片,葛云飞被任命为总导演。时长33分钟的英语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回顾了武汉“封城”1个多月来发生的真实故事。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首部展现武汉“抗疫”历程的英文纪录片。

倪晶依深入医院采访

倪晶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武汉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北站记者倪晶依作为前期战疫情突击队的主力成员,持续坚守在报道一线,任劳任怨,随叫随到,医院、社区、工地等多个抗击疫情的现场都留下了她柔弱的身影。2月7日晚上,面对鲜艳的党旗,倪晶依庄严宣誓,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她用采访对象深入一线救护他人的奉献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前行。

孟哲(左)来到社区拍摄采访。

孟 哲 中国日报社编辑

孟哲在武汉一线奋战近一个月未下“火线”。他作为中国日报新媒体记者到达现场,直击过病房救治,跟拍过一次完整的直升机配送物资,拍摄过120急救车司机、外卖小哥、志愿者。他采访了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医生、医院检验科、ICU救治、社区防控、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收治病人等等消息,在中国日报新媒体平台开设的“全民战疫”系列视频专栏,他参与的报道总传播量达到800万。他说:“我在采访中,一直关注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真实展现全社会动员的防疫攻坚战。”

杨程晨(右)驰援武汉。

杨程晨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返乡探亲的中新社记者杨程晨主动放弃假期,就地留在武汉,迅速投入疫情采编一线工作。他深入武汉金银潭医院、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等地,走近医护人员,专访留在武汉工作的外国医生,讲述防疫抗疫的感人故事。不到20天发出文字通稿32篇,图片通稿近40张,还发出多条短视频及视频通稿,多篇稿件获得广泛传播。

王长路(右)准备进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红区”采访。

王长路 中国妇女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王长路曾参加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采访,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带领中国妇女报社夜班团队坚守后方。2月14日,为进一步加强前线报道力量,王长路主动报名,踏上南下的列车,前往武汉。他说,2008年在汶川抗震救灾期间火线入党时,自己就已经面向党旗宣誓过,现在就是践行誓言的时候。

在黄冈版“小汤山”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为深入了解外地医疗队对口援助湖北各地市的情况,王长路随湖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一起,穿上隔离装备进入病区内采访。从隔离病房出来,王长路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眼周也被护目镜压伤。他说:“比起长时间在里面工作的白衣战士们,这不算啥。”

(责编:赵光霞、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