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本网原创

专家学者齐聚清华大学 跨界交流共探算法治理

2020年12月03日07:07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2月3日电 “算法共治:以人为本,科技向善”论坛12月1日下午在清华大学召开。十余位来自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法学、伦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以及来自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专家到场,围绕算法治理展开了跨学科探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智媒研究中心主任陈昌凤作了报告《算法的治理与发展》。陈昌凤表示,算法已经渗透在传播内容的生产、分发、核查和反馈各个环节,给人类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人们普遍讨论的主要有信息茧房是否真实存在,算法是否真的侵蚀人类隐私,算法是否会带来偏见、内容同质化,以及算法黑箱等问题。针对这些疑虑,陈昌凤在报告中指出,让算法运行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伦理准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可以从树立尊重人类尊严的价值理念、维护人类自主性、实行动态的用户兴趣评估和多元化的信息分发策略三个维度将人本精神融入算法以实现算法共治。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喻国明表示,对于算法这样的复杂问题需要设定讨论的边界,而报告做好了概念阐释的基础性工作。他指出,科技向善具体包括三条标准:社会信息的流动是否更流畅、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度是否扩大、人把握世界的能力是否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指出,可以从理论上搭建算法下的新闻媒介伦理研究模型,比如从工业时代的伦理哲学中汲取新灵感,从技术哲学中学习对技术和工业化的伦理批判。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围绕着从法学领域对隐私保护展开发言。他指出,需要辨明信息和隐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隐私侧重于保护人的生活,信息侧重于社会交往的需要,我们既要保护私人生活状态不被破坏,又要促进信息的合理利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张涛甫在发言中说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产品不是以前那种机械化的产品,而是产生了泛社会化的产品。技术向善放在社会中,其实还包括资本与权力的向善。技术的向善取决于平台机构、资本和管理者的复合型演化,技术向善应该与资本向善、权力向善结合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先从信息茧房谈起,她认为是一种选择性心理的结果,具体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她谈到,算法的风险还包括监视的风险和美丽新世界那样的沉迷于技术带来的幸福感的风险。她认为,我们需要从更多方面反思和警惕算法对人的囚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金兼斌认为可以把算法看成生产力,学者探讨生产发展后生产关系如何调适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今天探讨算法治理问题与曾经的社会如何立法使得社会更加和谐是一脉相承的。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委副书记刘知远发表观点:无论是算法偏见还是信息茧房,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设定一个标准。计算机或者AI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做大范围的定量监测,帮助人类社会变得更公平。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副主任付昊桓认为帮助人反省反思也许是算法向善的一个努力方向。同时他提到与新闻传播领域的跨学科合作,研究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传播问题,比如分析社交媒体上和气侯变化相关的推文是怎么传播的。

通过远程连线方式参与论坛讨论的几位专家也发表了观点。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张志安强调,算法推荐正从过去注重个体需求的“算法主导”1.0 阶 段,朝着"算法推荐+编辑推荐”并存的 2.0 阶段转变。在持续更新的算法推荐机制背后,如何针对算法、对互联网平台建立更加多元、开放的治理机制仍然迫在眉睫。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计算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召集人巢乃鹏表示,在数据开放和隐私保护之间需要寻找合适的平衡点,既要警惕对数据自由的崇拜,提倡有规范的数据共享;也要更好的区分隐私与数据之间的差异。在这个数据化的时代中,我们更应该重建人在大数据时代的主体地位,建构人与技术、人与数据的自由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霄从伦理学角度提出规范科技活动的五项伦理原则,包括后果应风控、信息应公开、知识可解释、行为可问责、减少不平等。

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主办。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