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新聞價值規律 打通“兩個輿論場”【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5期

遵循新聞價值規律 打通“兩個輿論場”【2】

劉鵬飛?

2013年05月16日13:2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真實反映人民群眾心聲,引發感情共鳴

反映人民群眾心聲,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把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黨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眾心聲的一致性。因此,黨領導的“媒體輿論場”同人民群眾的“網絡輿論場”立場也應該是一致的。“網絡輿論場”雖然熱鬧,但受眾對“媒體輿論場”的期待其實更大。主流媒體應自覺地按照“三貼近”新聞原則,堅持開展“走轉改”新聞活動,並在活動中尋找黨心和民意的結合點、共鳴點。

知情權是現代社會公眾的基本權利。自媒體誕生之日起,其職責就是代表公眾行使知情權。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是執政黨一貫強調的,也是新一屆中央政治局鮮明倡導的。公眾雖然可以通過網絡主動爭取知情權,但由於資源、手段和專業性的局限,公眾獲取的信息往往是點性的、線性的,而不是立體的。比如,“12.25”山西呂梁山隧道爆炸事故,新聞媒體尚且難以探究真相,更不用說一般公眾了。

作為政府和公眾的信息橋梁,主流媒體有責任推動信息公開,提高對公眾的“回應度”,特別是在重大事件、突發事件報道上要率先發聲,說實話,寫實情,主動搶佔新聞制高點,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否則,自然有“網絡輿論場”來“打擂台”。問題還在於,網上真的假的混作一團,爭論往往升級、演變成攻擊,遂使新聞事件發酵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造成社會心理和政府形象的二次傷害。

(三)主動融入“網絡輿論場”,實現傳播互動

應該看到,作為“網絡輿論場”的主要組成部分,新媒體自身的角色功能也發生了新變化,在傳播信息、觀察輿情的同時,已經悄然成為構建公共話語空間、參與社會公共治理的重要輿論工具,並以其較強的批判性、思辨性和新聞性贏得了更多的關注。在輿論競爭的新形勢下,主流媒體必須要有轉型發展的緊迫感,研究掌握新媒體發展規律,探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的雙向互動傳播方式,為“兩個輿論場”的融合打開通道。

隨著門戶網站、“微博”、社交社區、移動平台等新媒體的崛起,“網絡輿論場”參與性、互動性日益增強,其去中心化、去權威化的態勢不斷發展。主流媒體精英單向度地構建“擬態環境”已經不可能。“擬態環境”是指“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2]。公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發布者,不再被動接受信息,而是會做出自己的判斷,甚至親自行動去挖掘信息,廣泛參與“擬態環境”構建。近年來興起的網絡“人肉搜索”就是一個典型例証。

傳播心理學認為,“受眾”主動接受信息的程度越高,傳播的效果就越好。因此,主流媒體必須習慣並尊重網絡“受眾”在傳播現實中正在上升的參與地位,積極擁抱新媒體,打造好自己的“網絡版”,並在這個平台上與網民進行雙向的互動交流,傾聽和回應網絡民意,推動雙向互動傳播,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走好融合的關鍵性、實質性第一步。

(四)建立新型的媒介關系,掌握傳播主動

在我國,執政黨對媒體的管理經歷了“政治家辦報”的毛澤東時代、“安定”和“以正面宣傳為主”的鄧小平、江澤民時代、“三貼近”的胡錦濤時代、以遵循新聞價值規律的習近平時代。中國新聞模式由“意見取向型”逐漸轉變為“信息取向型”,新聞文化由“喜鵲”式的正面倡導逐漸轉變為‘啄木鳥’式的問題批判。特別是當下,政府的媒介素養正在提高,政府與媒體的關系正在進行調整,媒體管理呈現了一定的靈活和彈性。

隨著社會變革、時代發展,主流媒體新聞專業主義和社會責任蘇醒,不斷在嘗試擺脫政府的“媒體管理”,爭取更大的作為空間。比如突發事件的報道,搶在宣傳指令下達之前搶“採”、搶“報”成為很多主流媒體規避管控的習慣手段。2013年1月26日,河南長葛一家工廠的鍋爐爆炸事故,河南電視台都市頻道搶先予以了報道,而反應較慢的其他媒體還沒有動作,宣傳指令就下來了。還有的主流媒體甚至一邊准備新聞稿,一邊准備檢討稿,不顧宣傳指令,先報出來再說。媒體與政府的沖突雖然是隱形的、局部的,但逐漸成為常態。

為了建立有別於媒體管理的新型媒介關系,筆者以為,主流媒體要建立兩個“二元”互動、平衡的操作模型:一是,以公共利益為最大公約數,理順和政府之間的監督與被監督、議程設置與宣傳指令的關系,並在追求正向效果的要件下達成服從管理與主動作為的動態平衡。二是,以滿足知情權為最大公約數,理順和公眾之間的引導與被引導、被選擇與選擇的關系,並在疏解社會情緒的要件下達成單向傳播與互動交流之間的動態平衡。以此推動政府與媒體密切合作、媒體與受眾的雙向互動,逐步實現“兩個輿論場”的融合。

三、主流媒體新聞模式的新變化、新氣象

最近,《新聞聯播》節目內容親民了,形式活潑了,語言生動了,風格平實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博士常江認為,《新聞聯播》的變化是中國電視新聞向專業主義邁進的很重要一步。

十八大以來,主流媒體尤其是中央媒體新聞報道發生了很多積極變化,減少了政府視角、領導視角、成就視角,增加了新聞視角、百姓視角、生活視角,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新氣象。一是時效高了。在習近平視察廣東時,國內媒體打破了以往轉發新華社通稿的習慣,提前報道了領導人和老百姓的親密接觸。二是文章短了。習近平會見美國前總統的新華社電稿連標點算上才96字。人民日報也隻刊發了新聞圖片。三是人情濃了。中央電視台新改版的《新聞聯播》節目,買菜大媽、霧霾天氣、曹家巷拆遷、春運…… “坐”上了的“頭等艙”。四是領導少了。2013年1月,《人民日報》頭版上有關中央領導人會見、批示、外交、中央重要會議的報道比2012年同期減少了三分之一。五是監督強了。人民日報改版一個月內,頭版的輿論監督稿件從零增到12篇。六是更透明了。2012年12月,新華社起連續3天播發“中共高層新陣容”人物特稿及相關圖片,首次罕見詳細披露了習近平、李克強等領導人的出身經歷與家庭,被國際國內社會認為是透明作風的開始。

另外,主流媒體新聞節目(欄目)的專業性、提示性和服務性進一步加強,政治教化、成績宣傳意味要進一步淡化,不斷提高了親和力新聞性,拉近了與人民群眾的生活距離、心理距離和感情距離。

四、結 語

遵循新聞價值規律,打通“兩個輿論場”,要防止唯“專業主義”傾向。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系教授展江認為,“新聞專業主義是獨立的思想、專業的規范、堅持服務公共利益三者的結合。[3]”筆者以為,與保持中立(neutral)立場、追尋簡單事實(facts)客觀性的西方傳統新聞專業主義內涵比較,展江教授“堅持服務公共利益”觀點發掘出了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組織的屬性本質要求。無疑是一種進步。唯“專業主義”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會忽視了服務公共利益這個大前提,走向自己的對立面。

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的現實分散而復雜,公眾的媒介素養也不夠成熟,而“網絡輿論場”集合性卻越來越強,局部矛盾就會溢出為全社會的躁動情緒。打通“兩個輿論場”目的是用主流思想輿論凝聚共識,而不是“媒體輿論場”向“網絡輿論場”的簡單妥協。因此,主流媒體爭取作為空間的同時,還必須在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引導好輿論走向。這一點不可不知。

參考文獻:

[1] 南振中.把密切聯系群眾作為改進新聞報道的著力點[J].中國記者,2003(3).

[2] (美)沃爾特•李普曼.閻克文,江紅譯.公共輿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胡舒立.美國報海見聞錄[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